他在位的十三年裏,幾乎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一年之中隻有在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他每天的睡眠還不足4個小時。
3. 盛世的支點
人們提到“康乾盛世”,首先都會想到康熙和乾隆,夾在他們的雍正著實顯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事實上,比起以上兩人,雍正毫不遜色。
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曆史人物,他勇於革新、勤於政務,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第一,整頓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腐敗蔚然成風。他克服阻力,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清查虧空,由於他處事果斷,貪汙腐敗的情況很快就有了轉變。
第二,攤丁入畝。雍正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極大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第三,耗羨歸公。此項政策的實施,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鹹免擾累。”
第四,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折製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第五,改土歸流。雍正之前,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製度。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嚴重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土司製度,改成州縣製度,打擊和限製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另外,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雍正的重要功績。.
由於他超乎尋常的努力,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帝國的鼎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帝在圓明園突然病故。而三日之前,雍正帝還曾與軍機大臣議事,二十一日,突然患病,二十二日夜病情加重,二十三日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雍正暴卒,自患病至去世僅兩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說中風而死,一說為劍客所刺,割去首級,一說為服丹藥中毒暴卒。雍正真正的死因是什麼,至今未有定論。??
1.“正大光明”後麵走出來的皇帝
??雍正帝病歿後,其四子弘曆順利繼承皇位,是為乾隆帝。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在即位時都有不少的風波,那麼為何乾隆即位如此順利呢?
原來雍正帝為了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再次上演,在登基後不久,便在乾清宮召集諸位王公大臣,一起商議如何立儲。雍正對眾大臣歎道:“想當年父皇在位之時,太子立而又廢,廢而複立,弄得皇子們心神不寧,人人覬覦皇位。朕想立儲乃是關係到朝廷長治久安的大事,終歸要有個解決辦法,你們且說說,有什麼好的建議?”
大臣們當然不敢妄言,最後雍正說:“朕想了一個變通的法子,那就是,把繼位的皇太子名字寫入密封,藏於匣內,然後放於乾清宮世祖皇帝禦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下麵。如此,諸皇子知道建儲已設,人心即安。就算以後情況有變,也可以再做修改。”
各大臣們紛紛稱好。不久,雍正便將一份親手寫好的詔書放進匣中,又命侍衛當眾將錦匣封好,放在匾額的後麵。另外,還有一份同樣內容的詔書則由雍正自己隨身攜帶,在其死後方能打開。這兩份詔書必須內容相同,方可確定最後的皇位繼承人。
正如後人所知,乾隆成了雍正帝“秘密建儲”首位受益人,他在雍正去世之後順理成章地登基即位。
2. 一坐就是六十年
乾隆帝即位後,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製度;優待士人,安撫起用雍正朝受打擊的皇室宗親;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蠲免錢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軍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數民族的叛亂,反擊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和西藏等地區的管理,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文化上修編《四庫全書》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清朝繼續以“天朝上國”自居,和周邊藩國友好往來,但對西方國家則“閉關鎖國”。
乾隆一生大權獨攬,君主專製達到中國曆史的頂峰。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為百姓免糧治水,賑濟災情;也可以不留情麵地鎮壓各種反對勢力。在當政期間,殘酷血腥的文字獄比比皆是,動輒百十條人命,連殺封疆大吏的事情也並不罕見。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在位既長,享年又高。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宣布於次年將皇位禪讓給皇十五子永琰,改元嘉慶,自己稱太上皇帝。此後三年,實權仍掌握在乾隆帝手中。
3.十全武功
縱觀乾隆帝的一生,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都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胸懷大誌,勇於進取,蠲免租賦,嚴懲貪官,知人善任,賞罰嚴明,在軍政大事上知錯能改,因而,在其皇祖康熙、皇父雍正奠定的基礎上,把“康乾盛世”推到了巔峰,形成了“大清國全盛之勢”。他在文治武功兩方麵均成績斐然,成就遠超其父祖。
乾隆在位時期,清朝統一了準部(蒙古準噶爾部)、回部,拓疆兩萬餘裏,使西北、北方邊境永久安定,漠北廓爾喀蒙古四部也徹底擺脫了準格爾部的襲擾,西藏嚴格隸屬中央,青海、四川寧謐、貴州改土歸流得以堅持,雲南西部民族地區牢固內附,從而最後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使得一個強大的帝國屹立於東方。他先後五次下令普免天下錢糧,國庫存銀長期保持在6000萬兩以上,最多時有8000餘萬兩,這在曆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與康熙、雍正兩朝相比,乾隆在位時國家更為強大,政局更加穩定,國庫愈加充盈,農業發展,百業興旺,城市繁榮,文化發達,確係“盛世”。但是乾隆帝固然也有不少失誤,尤其是晚年寵信和珅,使其得以攬權納賄,導致貪汙盛行,國力大損,盛極而衰。但是,瑕不掩瑜,乾隆帝功大於過,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執政較久、敢於進取、力創偉業、文治武功兼備的傑出帝王。
天朝落日
1.四麵楚歌
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傳位於其子顒琰,年號嘉慶。嘉慶皇帝當然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的二十五年,在統治上延續其父的治國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
1821年,嘉慶帝卒,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列強開始以鴉片敲開中國的大門,進入中國的市場,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荼毒。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去廣東主持禁煙。林則徐到廣東後,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毀,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於1840年對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如同暮日西沉,之後又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各種內憂外患紛至遝來;一浪接連一浪不斷衝擊著的清朝的統治。在各種力量的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愈發搖搖欲墜。盡管以後起義被撲滅了,卻嚴重撼動了清朝統治根基。
2.帝國的自救
?清朝末年,內外交困的危局喚起了王朝統治者的自救意識,從而上演了一場由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新政三步曲構成的改革運動。
1860年後,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清朝統治集團中漸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買辦性的官僚軍閥,即洋務派。他們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在全國各地掀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但是,洋務派隻是利用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來維護封建專製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有感於中國的落後現狀,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宣布改製,以求富民強國。但這次變法隻持續了一百零三天,最後以慈禧太後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二人逃亡國外而宣告失敗,後世稱之為“百日維新”。
清朝統治者雖然鎮壓了戊戌變法運動,卻也感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經開始動搖。因此,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者們麵臨的重要課題。1901年,慈禧太後正式宣布實行“新政”。這次新政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可以說是清帝國在最後十年間所做的最後一場自救。但是,辛亥革命的爆發,使得這場新政隨著清帝國的覆滅也不得不半途而廢。
3.辛亥革命的致命一刀
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各階層愛國人士紛紛走上曆史舞台,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振興中華,實現國家獨立、富強。在農民階級、清政府內部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救國措施相繼失敗後,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登上曆史舞台,準備給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致命一擊。
1894年,懷抱“改良祖國”大誌的孫中山向李鴻章遞交《上李傅相書》,對國家政策提出多項改革建議,卻被李鴻章斷然拒絕。報國無門的孫中山憂憤之際開始了他革命救國的道路。
1895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辦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拉開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1905年8月,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和黃興、宋教仁領導的“華興會”等愛國組織在日本東京聯合成立了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任同盟會總理。該政黨將“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綱領,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口號,開始了以建立“中華民國”為目標的一係列武裝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晚,起義軍在武昌發動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麵爆發。當天夜裏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向督署發起猛攻。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了!10月11日夜、10月12日淩晨,革命黨人相繼光複了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此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實現獨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鍾,貌似強大的清朝這匹二百多年的駱駝被最後的一根稻草壓倒了。
4.袁世凱的溫柔一刀
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苟延殘喘到1911年,居然存活了72年,現在看來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跡。當時天下形勢如同河決魚爛,已經無法收拾。就連李鴻章都曾哀歎,認為中國遇上了三千年來未有之奇變:外有列強環伺,恃強淩弱;內有革命起義風起雲湧。當時日本蠢蠢欲動,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國——朝鮮。李鴻章拒絕出兵保護朝鮮,他說:“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證它有二十年的壽命,何況是高麗?”結果一語中的,朝鮮很快被日本占領,而清朝的滅亡也不幸被他言中。
時間最終來到了1912年,這一年,是曆史上最為尷尬的年月:既是民國(元年),又是清朝(宣統三年)。
誰來打破這“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尷尬年月?
當時的焦點人物是孫中山和袁世凱。
孫中山已於1912年1月1日(陰曆年十一月十三日。當日中華民國通電各省廢除陰曆,改用陽曆)宣布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然而清朝的軍隊在袁世凱的統帥下,正紛紛開赴前線。
在強大的清軍麵前,南方各省軍隊紛紛難支。
於是,南北形成對峙之局。
對此,南京臨時政府多數國會臨時議員要求與清帝議和。孫中山拒絕議和。汪精衛對孫中山先生說:“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在各方麵的壓力下,孫中山先生最後不得不同意議和。於是,和議繼續進行。南京方麵向袁世凱提出:和議成功後,保舉他為大總統。
時任內閣總理的袁世凱,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許諾他就任大總統的保證之後,便在列強使節的支持下開始逼宮。外國商會也紛紛致電攝政王載灃、總理大臣奕劻和袁世凱,要求清廷立即接受共和政體。所有的外國輿論機構也都被調動起來。這樣一來,清帝退位一事就變得輕而易舉。
民國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張謇向袁世凱獻策,請袁世凱指示段祺瑞、黎元洪出麵,以南、北方軍人的公意,即以武力相威脅,逼迫清帝退位。
在這種情形下,袁世凱內心裏雖然躊躇滿誌,但外表上卻是一副沉痛無奈的樣子。他來到紫禁城,進入養心殿,拜見6歲的皇帝溥儀和隆裕太後(即光緒皇後,慈禧太後的侄女)。
袁世凱跪在地上,滿臉是淚,哽咽著說著時局的險惡和內外的重重壓力。隆裕太後更是老淚縱橫,仿佛末日即將來臨。事實上,這一次袁世凱直接向隆裕太後提出了退位的問題。而隆裕太後見大勢已去,也隻好接受袁世凱的這溫柔一刀。
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後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統治中國達267年之久的清王朝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