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經過激烈競爭而奪取的。其實,這種說法也經不起推敲。因為女真族雖崇尚武力,但素有推舉首領的傳統。況且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製度,規定為汗者須由諸貝勒推舉產生。
在當時諸貝勒中,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袞,與代善相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謀略、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一籌,因而諸貝勒擁立皇太極,也是不難想象的。
皇太極即位之後,打擊、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力,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他一改努爾哈赤在遼東“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政策,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在安民”的方針,從而使社會矛盾得以緩和。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擴張的政策。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派兵侵入朝鮮,最終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對蒙古,皇太極則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他首先爭取受林丹汗欺淩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然後數次征討林丹汗,最終統一了漠南蒙古。
2.改名換姓
征服朝鮮,統一漠南蒙古之後,皇太極基本上控製了整個東北,軍事力量大為增強。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早在天聰八年四月,他就已將沈陽改稱“盛京”,襲用中原王朝首都稱“京”的習慣。
皇太極為何將國號改金為清?清的意思又是什麼?皇太極自己沒有作出解釋,清朝的《太宗皇帝實錄》,也沒有作出解釋。後人對此作出了種種猜測。
從音韻學上來說,清和金在滿語裏音相近。
有人從曆史上來解釋,說中國曆代王朝中沒有一個以“清”為國號的,怕重複,所以用清。
也有人從陰陽五行上來解釋,明朝的明,左麵是個日字,日是火,清左麵是三點水,水克火,寓指“清”要滅“明”。
有人從薩滿文化去解釋,“青”與“清”同音,青天即通天,以“清”為國號,國運昌盛。
也有人從民族上來解釋,改“大金”為“大清”,是為了衝淡漢族人民曆史上對金朝侵宋的沉痛記憶,從而減輕漢人的敵意。
國號作為一國之名號,其選擇必然是慎之又慎,不管出於何種原因,皇太極選擇以“清”為國號,必然有其政治用意。
在女真族的概念裏,“汗”等同於“帝”。但是,在漢族的傳統裏,“汗”是用來指稱“蠻夷”首領的,而“皇帝”才是天下共主。皇太極改“汗”稱“帝”,這就表明他要做天下之主。而“汗”的稱號,以後被皇太極封給外藩蒙古王公。
皇太極稱帝後,便全力以赴發動對明朝的進攻。經過鬆錦兩次決戰,明軍在關外主力盡失,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然而死,未能實現入主中原的夙願。
3.一起把蛋糕做大——和平過渡
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有十多位兄弟,還有十一個兒子。諸王貝勒中有望即位的有兩位人選,一位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另一位是清太宗的長子豪格。但是,最後兩人竟然都無緣皇位,而讓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了大統。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多爾袞智勇雙全,屢立殊勳,皇太極封其為睿親王,地位遠在諸兄弟子侄之上。而豪格時年三十五歲,大多爾袞三歲,領正藍旗。同多爾袞一樣,他也多次統兵征戰,屢立戰功,清太宗封其為肅親王。兩人的實力可謂是旗鼓相當。
皇太極死後,豪格得到兩黃旗大臣的堅定支持,諸王貝勒中也有不少人主張擁他為帝。顯然,由豪格來繼承皇位順理成章。但是,位高權重的多爾袞也覬覦皇位。皇位是子承父位,還是兄終弟及,皇室旗主內部意見不一。
由於兩黃旗大臣誓死擁立太宗之子,多爾袞見繼位無望,便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擁立清太宗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而自己及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分掌八旗軍兵。
多爾袞取折中之策,並非是單純的退讓,而是基於大局考慮作出的決策。試想,如果他與豪格為爭皇位而大打出手,勢必會兩敗俱傷,使得“大清”的實力大大削弱。而多爾袞立福臨為帝,使得這場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皇位爭奪戰戲劇性地和平落幕。這足以說明多爾袞將出發點放在“如何把一個蛋糕做大”,而不是“如何去分一塊蛋糕”上。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登基,次年改元順治,是為清世祖。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已是指日可待。
4.入關而爭天下
順治帝年幼,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濟爾哈朗排名在多爾袞前,但濟爾哈朗的軍功、謀略、治國才能均不如多爾袞。到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濟爾哈朗自居其次,以多爾袞為首。多爾袞成了實際的當政者。
多爾袞等清朝最高統治者在福臨即位後,即厲兵秣馬,準備大舉征討明朝。而當時的明朝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已經是病入膏肓,氣息奄奄。
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二月,大順軍經由山西、河北向北京進軍,崇禎急令遼東總兵吳三桂放棄寧遠,入京勤王,並封三桂為平西伯。三月,吳三桂奉命馳援京城。多爾袞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便立即下令整頓兵馬,準備進兵。
不久,大順農民軍占領北京。明朝滅亡的消息也隨即傳到盛京,多爾袞立即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四月初,範文程上進取中原之策,他說:“闖寇塗炭中原,戕厥君後,此必討之賊也。雖擁眾百萬,橫行無憚,其敗道有三:逼殞其主,天怒矣。刑辱縉紳,拷劫財貲,士忿矣。掠人貨,淫人婦,炎人廬舍,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破也。我國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聲罪以臨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
範文程鞭辟入裏的分析,堅定了多爾袞進軍中原的決心。四月初八,多爾袞統軍西進,他計劃的進軍路線是繞道蒙古,然後進取中原。但是這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他的計劃。
之前吳三桂馳援北京,但在半路得知李自成已占領北京,便隻好退守山海關。李自成命其父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也答應了。但是,當吳三桂得知大順軍竟然拘禁其父,抄沒其家財,擄其愛妾陳圓圓時,不由心生怒火,於是反水,向多爾袞求助,請兵“討賊”。
多爾袞雖然將信將疑,但是隨即改變了進軍路線,日夜兼程趕赴山海關。吳三桂親赴營中,剃發示忠,清軍開進山海關。後來,山海關一戰,吳三桂與多爾袞聯手大敗大順軍。
在山海關擊敗農民軍後,多爾袞率兵直趨燕京,於五月二日進占北京。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時稱燕京)。九月,順治帝由盛京移至北京,隨後告天祭祖,這標誌著清朝開始在關內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在入關後20年的時間裏,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盛世之端
1.意外的皇位
定鼎北京後,多爾袞仍然是實際的掌權者。直至1650年(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才開始親政,才真正掌握了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力。順治帝主政後,各地抗清鬥爭仍然接連不斷,嚴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順治帝積極推崇漢文化,重用漢人,並整頓吏治,安撫百姓,最終使清朝的統治漸漸穩定下來。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清世祖順治病死。關於順治帝的死,坊間有許多傳聞,有人說順治帝並沒有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其實,順治是染了天花而死的。
順治帝在世的時候,正值春秋盛年,並未考慮身後立嗣的問題。在病重之時,他不得不作出決定:三子玄燁繼位。順治帝為什麼選中並非皇長子的玄燁繼承皇位呢?正史中的記載頗為簡略,隻有八個字:“岐嶷穎慧,克承宗祧。” 但玄燁即位的背後,其實有番風浪。
順治原想讓次子福全繼位(據說順治帝還有兄終弟及的想法),但孝莊太後堅決不同意,一心要立她的掌上明珠玄燁為帝。福臨猶豫不決,又不敢公然違抗母親,就派人征詢湯若望(德國人,清初傳教士,在中國生活47年,曆經明、闖王、清三個朝代。雍正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的意見。湯若望作出分析:玄燁已出過痘,不會再染天花,繼位最有利。
於是,順治帝當機立斷,宣布第三子玄燁為皇太子,繼承帝位,命德高望重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位重臣為輔政大臣。就這樣,玄燁戲劇性地成為皇位繼承人。
初九,八歲的玄燁正式即帝位,改年號為康熙,從此清朝便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
2.路漫漫其修遠兮
玄燁一即位,其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就問他,當了皇帝以後,有什麼想法。他回答說:“惟願天下乂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可是,擺在這位幼主麵前的道路並非坦途,而是荊棘滿布。
玄燁即位時,鼇拜等四大臣輔政。鼇拜結黨營私,把持朝政,康熙形同傀儡。但年僅16歲的玄燁顯示出了超人的才幹,他設計生擒鼇拜,誅殺餘黨,從而將大權集於一身。
康熙親政後,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下令開設“博學鴻詞”、“經濟”等特科,招納名士;為了鞏固封建統治,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積極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獎勵墾荒,把原明朝各藩王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凡遇災荒年月,賦稅全免。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全國各地賦稅依次輪免一次。次年,他又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他還把治理黃河當作頭等大事,書寫在宮中柱上以警醒自己,經過12年的治理,黃河水患得以解決。他的這些措施為“康乾盛世”奠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不僅在“文治”上政績璀璨,在“武功”上也是功勳卓著。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經過八年的征討,最終消滅了三藩割據勢力。1683年,他派大將施琅攻下澎湖,收複台灣,使台灣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鞏固了東南沿海邊疆。為了擊敗蒙古分裂勢力,他於1690年、1696年、1697年先後三次率軍親征,最終平定了噶爾丹叛亂。1718年,康熙又派兵入藏,消滅了當地的叛亂勢力。在北部邊疆,他派兵反擊沙俄侵略軍,在雅克薩大敗俄軍,並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康熙正是抱著這樣的態度,才一路有驚無險地走來,成為一位偉大的帝王。
3.千古一帝
康熙八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十六歲親自設計鏟除權臣鏊拜,二十歲毅然平定三藩叛亂,三十歲治理黃河,收複台灣,四十歲三次親征噶爾丹,可以說,其文治武功不下於秦皇漢武,更是直追唐宗宋祖。
康熙皇帝自身修養很高,武藝、音樂、繪畫、幾何、書法、醫藥、天文、地理、外語,幾乎全都精曉,稱他“學貫古今”決不是虛偽的讚頌。他在位期間,中國領土遼闊,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盛,加速了民族關係的大融合,使四方各國都來“朝貢”,被尊為“上國”。“康乾盛世”也由此得名。
康熙固然博學多才,但其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和文字獄大大製約了中國的對外交流,禁錮了國人的思想。他晚年倦政,與官員們和光同塵,從而造成了清朝官員貪汙的第一次浪潮。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康熙皇帝雖有過錯,但其功績是不能抹殺的,他文治武略,堪稱“千古一帝”。
被遺忘的盛世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幾十年後由於太子在朝中結黨而被廢。太子被廢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日益尖銳,康熙又複立太子,但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後在臨終時才傳位於皇四子胤禛。
1.在流言中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45歲的胤禛正式繼承皇位,改年號為雍正。雍正即位後,大臣們給康熙上諡號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擬廟號為“聖祖”。雍正為表孝心,刺破中指,用血圈出“聖祖”二字。由此,康熙大帝即稱清聖祖。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帝串通隆科多,篡改了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才得以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
首先,清朝的傳位詔書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拚成,無法修改。
其次,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須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如果康熙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詔書上就應該寫成“傳位皇十四”,而如果這樣寫,那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何要傳位於雍正呢?一般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掌管戶部,期間任勞任怨,政績卓越。
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他在晚年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貪汙腐敗的現象屢禁不止。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江山社稷,他必須挑選出一位能徹底整頓吏治的繼承人,這樣以公正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康熙皇帝的視線。
此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寵愛,並將其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盜名改詔篡位說實於理不通”,康熙彌留之際決定傳位給胤禛,應該是可信的。
2.史上最勤奮的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後,即著手消除康熙王朝的諸多弊端,他辦事認真,細致嚴謹。盡管“自朝至暮,一日萬機”,他也不怕繁累。
雍正五年四月十六日,雍正在一天之內對11批共31名官員進行了考核,並決定任免補授。他閱覽奏章,不畏煩瑣,諭令每日“將本多送”,不許積壓。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處置六部及各省奏本192000餘件,每年平均達14700件之多,每日平均閱覽奏本在40件以上。如果說,閱覽本章屬於例行公事,並不費力的話,那麼,批閱奏折就是一件辛苦的差事了。奏折緣起於康熙,而大力推行則在雍正朝。具折人數之眾,奏折數量之多,均為前所未有。為了“宣達下情,洞悉庶務”,他從來都是親自批閱奏折,並皆出一己之見,無一假手他人,也無人讚襄於側。在他短短13年的帝王生涯中,留下了為數可觀的朱批奏折文書。《雍正朱批諭旨》一書共收奏折7000餘件。而據估計,雍正一朝,經他手批的奏折大約在23000~35000件之間。他在這些奏折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這是一代帝王勤於政務的真實記錄,也是後人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