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後的天朝

自1644年順治帝入主中原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大清王朝延續三百年之久,是中國曆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大一統朝代中最長久的封建王朝。期間既有康乾盛世獨步天下的輝煌,也有道鹹衰世彷徨無奈的屈辱。滿清王朝如何以東北偏隅之地並吞海內,實現天下一統?康乾盛世是落日的輝煌還是虛幻的繁榮?大清帝國又是怎樣走向沒落而使中國為西方列強競相爭啖的呢?

清朝惹誰了

自成湯建商至朱元璋建立大明,在這三千多年的曆史中,中國一直都是領先世界。中國一詞意即中央之國,世界的正中心,這並不是盲目自大的驕傲,而是有其驕傲的資本。但是到了滿清一朝,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中國從天朝之邦淪為列強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中國人從天朝子民淪為東亞病夫。

1. 該死的清朝

許多人一提到“滿清王朝”,必定會在前麵扣上“腐敗無能”這頂帽子,“滿清王朝”成了腐朽的代名詞。盲目自大,思想禁錮,閉關鎖國,政治腐敗,喪權辱國,似乎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的一切邪惡都集於滿清一朝,清朝在人們眼中似乎成了中國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無能的一個朝代。

清朝初期,清朝統治者為維護統治,通過剃發易服和文字獄來從身體上和精神上奴役廣大漢族人民。清朝統治者對內采取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製造文字獄,壓製漢族進步思想;對外實行海禁,閉關鎖國,輕視外國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

積弱的清王朝在西方強權的淩辱下,無力反抗,隻有任人宰割,前後被迫簽定了一千一百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正所謂“條條和約事可鑒,自古外交看強權。強者刀俎弱魚肉,賣國自割地太可憐。”滿清最大的罪惡不在於其建國時的種種殘暴政策,而在於其把中國帶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給中國帶來了無數的屈辱和血淚。

2.為清朝辯者言

在一些人看來,清朝的罪惡可以說是“罄竹難書”,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來,清朝卻是一個可圈可點的王朝。

清朝以建國僅十幾萬人,經過兩代人的不懈努力,即君臨中原。 因為是“小兵臨大國”,清初統治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政治上,清初統治者非常注意籠絡人心,爭取了大多數漢人的支持。與腐化、黑暗的晚明相比,入關的清朝代表著希望和新氣象。

盡管有剃發、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但是清朝迅速廢除明朝“三餉加派”等苛捐雜稅,實行“滿漢一體”和“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政治經濟政策,這些都極大地贏得了人心,使清朝的統治漸漸穩定下來。

從順治入關到乾隆中期,經過四代人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和休養生息,清朝的統治很快臻於治境,出現了國家空前統一、社會經濟繁榮、人口持續增長的康乾盛世。清朝的國力和聲威也達到鼎盛,一個空前廣闊、統一、繁榮、強盛的大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

3.是是非非

任何一個王朝,都會經曆產生、發展、繁榮、衰落和滅亡的過程,這是不以統治者的意誌為轉移的。所以,為了正確地認識清朝,就必須區分“清朝”和“晚清”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清朝統治前期,縱然有大興文字獄、剃發易服等暴行,但清朝統治者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實行“裕民”之策,安內攘外,使得天下歸一,疆域拓展,百姓生活安定,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其功過相比,可說是功大於過。

但是,“天道輪回,盛極必衰”,大清帝國在空前繁榮的盛世下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奢侈、驕怠、貪汙、腐敗等罪惡的毒瘤借盛世瘋長。清王朝隨即從盛世的頂峰衰落,這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由盛轉衰的曆史悲劇驚人地相似。晚清時期,由於統治者昧於時世,貪圖奢侈享受,腐化墮落,使中國漸漸落後於西方,並飽受列強的淩辱。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作為最後的天朝,滿清王朝有輝煌的盛世,也有沒落的屈辱和無奈,它的是是非非隻能任後人評說。

龍興遼東

1.山海關外——女真族的複興

在曆史上建立了清朝的滿族,在明朝時曾被泛稱為女真,但他們並不是曾經建立過金朝的女真族後裔。金朝建國並南遷後,作為統治階級的女真人大多久居漢地,並逐漸與漢人融合。而遠在黑龍江、鬆花江一帶的山林地區,還有一些屬於女真族係的原始氏族、部落,散居故地,以漁獵為生。

明朝占據遼東後,在此建立衛所,統治女真族係的各部落。明初,按照其分布區域,女真族可分為三大部分,居鳳州一帶者屬建州衛,被稱為建州女真;在呼蘭河和湯旺河(托溫河)一帶的部落,被明朝稱為“海西女真”;在黑龍江下遊,還有一些更為原始的部落,被稱為“野人女真”。明朝對女真各部落、氏族首領分別授予衛所都督、指揮使、千戶、百戶、鎮撫等官職,並給予敕書和印信,以統領各部。

明朝初年,建州與海西女真諸部,就屢向鄰近的漢族地區擄掠。明朝時時出兵圍剿,並對女真各部肆意壓榨,勒索各種貢品。而隨著女真的逐漸崛起,明朝與女真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戰爭也就不可避免。

2.努爾哈赤的恨

滿洲的興起其實是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含恨起兵開始的,這使得努爾哈赤走上了統一女真的道路。

1583年2月的一天,明軍進擊建州右衛王杲之子阿台。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為明軍做向導,卻被明軍誤殺。事後,明朝為了安撫努爾哈赤,為其祖父和父親的冤死平反,還送給他30匹馬和30道敕書,並讓他承襲了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之職。

明朝將此事草率了結,努爾哈赤雖然不甘心,但是努爾哈赤深知憑借一己之力來對付大明王朝,無異於自尋死路。於是,努爾哈赤便將全部的積怨都轉移到了圖倫城主尼堪外蘭一人身上。就這樣,努爾哈赤於同年五月召集家族成員,殺白馬、烏牛祭奠父祖,以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鎧甲含恨起兵。這一年,努爾哈赤年僅二十五歲。

努爾哈赤起兵後首先攻占了圖倫城,旗開得勝,殺尼堪外蘭,並兼並了蘇克蘇護部。

3.攘外必先安內

努爾哈赤在攻克圖倫城以後,便開始了統一女真的事業。

努爾哈赤初起時,勢力弱小,為了先統一建州女真諸部,他對較為強大的海西女真暫避其鋒,對蒙古、朝鮮加以拉攏,對明朝則表示臣服。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十九年升左都督,二十三年遷龍虎將軍,把他視為“保塞有功”、“看邊效力”的“忠臣”。努爾哈赤則“借中朝名號,耀東方,勢愈強”。

努爾哈赤勢力的壯大,引起了海西女真的恐慌。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部聯合海西女真其他三部,與蒙古科爾沁等部,組成九部聯軍三萬人,向努爾哈赤宣戰。努爾哈赤於古勒山設伏,大敗九部聯軍,聲名大躁。此後,他利用海西女真各部間的矛盾,於萬曆二十九年吞哈達,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占烏拉,至四十七年降葉赫部。這樣,經過二十六年的征伐,努爾哈赤終於統一了海西女真各部。

後來,努爾哈赤又收撫沿海及海島諸部,於1619年完全統一女真,“從明國以東到海濱,朝鮮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語的諸國(部),在那年(1619年)都平定了”。

4.與明朝的公開決裂

努爾哈赤征服女真諸部後,勢力大增,便開始跟明朝撕破了臉。其實,自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起,努爾哈赤就已經不再向明朝進貢了。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建元天命,國號大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我之祖、父未嚐損明邊一草寸土也,明無端越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曆數明朝對女真的七大罪狀。其中第一恨,即譴責明朝害死其父祖,首次將積怨公開指向明朝,第二、四、五恨,指斥明朝蠶食女真疆土、驅逐、殘害其眾,第三、六、七恨指責明朝偏袒哈達,衛助葉赫,壓製建州。就這樣,努爾哈赤找到了對明朝動武的政治借口。

後金與明朝的交鋒

1.亮劍遼東

在以“七大恨”告天之後,努爾哈赤即於次日舉兵征明,攻取撫順等地。

明朝在遼東的接連失利,使得朝野震驚。明神宗傳諭:“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決意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一舉消滅勢力漸盛的後金。

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明軍與朝鮮援軍共十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雲集遼沈。明軍統帥楊鎬下令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直搗赫圖阿拉。

但明軍出動之前,“師期已泄”,使得努爾哈赤得以應對。當時,後金的八旗兵力共六萬餘人,處於劣勢。努爾哈赤遂決定“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隨後,努爾哈赤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四萬五千餘人、文武官將三百餘員,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取得決定性勝利。此戰的勝利,不僅使後金政權更趨穩固,而且還使努爾哈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遭慘敗,自此在戰場上完全陷入被動,被迫采取守勢,遼東局勢更趨危急。

薩爾滸大捷後,努爾哈赤揮軍西進,進逼遼、沈,一路上明軍望風而逃。天命六年(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率軍圍攻沈陽。沈陽為明朝遼東重鎮,是遼陽的屏障,明朝設有重兵把守。次日,努爾哈赤先以輕騎誘明軍出城而殲之,繼而舉兵攻城,在城內蒙古人的接應下,攻克沈陽。

攻克沈陽後,努爾哈赤表示:“沈陽已拔,敵兵大敗,今即宜乘勢,率眾長驅,以取遼陽。”隨後,後金旌旗蔽日,彌山亙野,兵指遼陽。袁應泰出城迎戰,不敵而潰敗入城。後金兵從東西兩麵夾攻,攻入城內,袁應泰自殺身亡。二十一日,遼陽陷落。 同年四月,努爾哈赤遷都遼陽。

攻克遼陽後,後金橫掃遼河以東,數日之間,河東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剃發而降。第二年,後金又進占廣寧,連陷四十餘城,遼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落入後金之手。至此,可以說,明朝全遼盡失。

2.遷都沈陽——努爾哈赤的戰略轉移

?努爾哈赤攻取沈陽後,並未把都城遷到沈陽,而是遷到了明朝在遼東軍政中心遼陽。在遼陽營造東京城和宮室,並將父祖的骸骨遷葬在東京城東北的陽魯山。可是,努爾哈赤為什麼在遷都後四年,突然又遷都沈陽呢?

關於努爾哈赤遷都的原因,《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沈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蘇滸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也就是說,努爾哈赤認為之所以遷都沈陽是因為沈陽具有明顯的軍事戰略優勢和經濟優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天命十一年)正月乙巳朔。戊午上統兵征明,庚辰次東昌堡,翌日渡遼河,旌旗劍戟如林,大軍至寧遠……”這裏記載的是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攻打寧遠的進軍路線。這次進軍是從東昌堡渡的遼河,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這次進軍遼西並沒有采取如當初計議遷都沈陽時所說的“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的路線。因此,《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努爾哈赤關於遷都沈陽原因的一番說法,是不可盡信的。

其實,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是根據當時遼東形勢作出的戰略轉移。

努爾哈赤早在營建東京城時就曾說:“……我們出征後,要做好警戒,東有朝鮮,北有蒙古。它們並未臣服,如果放下這個去伐西方大尼堪國(明朝),對後方的家就不放心……”從中可見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還是憂心忡忡。因此他在東京城尚未建成的情況下,就從遼陽城搬進新城去了。也就在這一年,孫承宗督師遼東,遼南明將毛文龍頻頻襲擾,而邊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機而動。

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不得不重新考慮戰略防禦問題。基於沈陽所處的戰略地位,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努爾哈赤力排眾議,做出了遷都沈陽的決策。

3.努爾哈赤之死

進占廣寧後,四年間,努爾哈赤並未大舉進攻明朝。一來因為他忙於鞏固內部統治,積蓄實力;二來因為孫承宗、袁崇煥等防守嚴備,使他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明廷罷黜孫承宗,又盡撤錦州等處守軍,使得袁崇煥獨守寧遠孤城。後努爾哈赤伺機而動,於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舉傾國之兵十三萬,直撲寧遠。

當時,寧遠城內守軍不足兩萬。努爾哈赤躍馬揚鞭,以為八旗兵已經無敵於天下,寧遠是唾手可得。

但是,這一次他碰到了對手。寧遠守將袁崇煥見後金勢大,堅守不出,並以忠義激勵將士,努爾哈赤久攻不克,隻得撤回沈陽。

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的首次大敗,寧遠敗後,努爾哈赤鬱鬱寡歡,於1626年七月病逝。

關於努爾哈赤之死,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即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時受炮傷而致死。這種說法實為流言,不足為信。據史料記載,寧遠敗後,蒙古趁機背棄盟誓,向明朝靠攏。努爾哈赤遂於1626年四月遠征蒙古喀爾喀部,大勝而歸。如果努爾哈赤中炮受傷,應該靜養不出,為何反而率兵出征呢?可見,努爾哈赤應該是積勞成疾,病重而亡。

小兵臨大國——問鼎中原

1.民主推舉——皇太極的即位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次年改元天聰。關於皇太極如何繼位的問題,曆來有多種說法。

?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暗中設計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這種說法值得懷疑。首先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殉葬。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也無威望,努爾哈赤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而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器重也是萬分感念,盡心竭力輔佐皇太極。因此,皇太極奪多爾袞之位的說法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