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家世與早年學行(1 / 3)

道光晚年,清廷在表麵上雖然仍能維持其統治權,但實際上已危機重重;外則英、法、俄、美等國加緊對華侵略,擴展其既得的利益;內則各省會黨躍躍欲試,兩廣的變亂,尤漸趨於嚴重。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太平軍太平軍起於廣西桂平,鹹豐元年(一八五一),占領永安。當時曾國藩曾國藩已官居禮部右侍郎,曾上疏奏陳民間疾苦,列舉“銀價太昂,錢糧難納”、“盜賊太眾,良民難安”、“冤獄太多,民氣難伸”等三大時弊,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大患”。明年(鹹豐二年),太平軍太平軍北入湖南湖南,六月,曾國藩曾國藩奉旨派充江西鄉試正考官,赴任途中,適丁母憂,乃請假返籍守製。曾紀澤曾紀澤母子則仍留居北京,至鹹豐三年(一八五三)正月,始由其母舅歐陽柄銓歐陽柄銓護送回湘,陸行至湖北襄陽,然後改搭民船,於五月抵達長沙,轉返湘鄉。其時交通阻滯,沿途又多盜警,紀澤母子及弟妹一行八人,旅途勞困,幼弱牽隨,紀澤且曾於舟次一度落水。

曾紀澤曾紀澤等回抵湘鄉時,國藩已先於上年冬因湘撫張亮基張亮基的保薦,奉詔“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移駐長沙。太平軍太平軍則已進入長江中下遊,連破漢陽、武昌、安慶,於鹹豐三年(一八五三)二月,占領南京、鎮江、揚州。曾國藩曾國藩名為辦理團練,實係編練新軍,即所謂“湘軍湘軍”,自鹹豐四年(一八五四)開始與太平軍太平軍角逐,先肅清湖南湖南,後更出境攻剿,克複武漢,進規九江。此後數年,雙方互有進退。

曾國藩曾國藩身任湘軍湘軍統帥,轉戰各地,雖然軍書旁午,而於曾紀澤曾紀澤的教育,從不忽視。除命他將所做課文隨時派人帶來軍營親閱外,對於他讀書、寫字、作詩及居家日常的生活,在曆次家書中,也諄諄教誨,督導甚嚴。國藩在鹹豐五年二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四、五)致諸弟函中,論述他讀書應循的方法說:

紀澤兒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請子植(曾國荃曾國荃別號)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不必常溫習,待其草草點完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又說:

看書之法,經義述聞,博洽精深,非初學所能看,目下不必看也。看注疏時,有不能解者,偶一翻查,則可也。

經書之外,並教其讀《史記》《漢書》《近思錄》《周易》《左傳》《文選》,以及韓愈、李白、杜甫、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的詩文;而於四書、《詩》《書》《易經》等,尤囑其加意習誦。曾紀澤曾紀澤的習作,間亦送請其父批正,頗獲佳評。鹹豐五年(一八五五)曾國藩曾國藩致諸弟函中,謂紀澤與其堂妹紀梁曾紀梁所作的《登九峰山詩》,“文氣俱順,且無猥瑣之氣,將來或皆可冀有成立也”。後又評他所作的七律十五首,“圓適深穩,步趨義山,而勁氣倔強,頗似山穀”,認其“情韻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深表滿意。

道光晚年,清廷在表麵上雖然仍能維持其統治權,但實際上已危機重重;外則英、法、俄、美等國加緊對華侵略,擴展其既得的利益;內則各省會黨躍躍欲試,兩廣的變亂,尤漸趨於嚴重。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太平軍太平軍起於廣西桂平,鹹豐元年(一八五一),占領永安。當時曾國藩曾國藩已官居禮部右侍郎,曾上疏奏陳民間疾苦,列舉“銀價太昂,錢糧難納”、“盜賊太眾,良民難安”、“冤獄太多,民氣難伸”等三大時弊,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大患”。明年(鹹豐二年),太平軍太平軍北入湖南湖南,六月,曾國藩曾國藩奉旨派充江西鄉試正考官,赴任途中,適丁母憂,乃請假返籍守製。曾紀澤曾紀澤母子則仍留居北京,至鹹豐三年(一八五三)正月,始由其母舅歐陽柄銓歐陽柄銓護送回湘,陸行至湖北襄陽,然後改搭民船,於五月抵達長沙,轉返湘鄉。其時交通阻滯,沿途又多盜警,紀澤母子及弟妹一行八人,旅途勞困,幼弱牽隨,紀澤且曾於舟次一度落水。

曾紀澤曾紀澤等回抵湘鄉時,國藩已先於上年冬因湘撫張亮基張亮基的保薦,奉詔“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移駐長沙。太平軍太平軍則已進入長江中下遊,連破漢陽、武昌、安慶,於鹹豐三年(一八五三)二月,占領南京、鎮江、揚州。曾國藩曾國藩名為辦理團練,實係編練新軍,即所謂“湘軍湘軍”,自鹹豐四年(一八五四)開始與太平軍太平軍角逐,先肅清湖南湖南,後更出境攻剿,克複武漢,進規九江。此後數年,雙方互有進退。

曾國藩曾國藩身任湘軍湘軍統帥,轉戰各地,雖然軍書旁午,而於曾紀澤曾紀澤的教育,從不忽視。除命他將所做課文隨時派人帶來軍營親閱外,對於他讀書、寫字、作詩及居家日常的生活,在曆次家書中,也諄諄教誨,督導甚嚴。國藩在鹹豐五年二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四、五)致諸弟函中,論述他讀書應循的方法說:

紀澤兒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請子植(曾國荃曾國荃別號)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不必常溫習,待其草草點完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又說:

看書之法,經義述聞,博洽精深,非初學所能看,目下不必看也。看注疏時,有不能解者,偶一翻查,則可也。

經書之外,並教其讀《史記》《漢書》《近思錄》《周易》《左傳》《文選》,以及韓愈、李白、杜甫、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的詩文;而於四書、《詩》《書》《易經》等,尤囑其加意習誦。曾紀澤曾紀澤的習作,間亦送請其父批正,頗獲佳評。鹹豐五年(一八五五)曾國藩曾國藩致諸弟函中,謂紀澤與其堂妹紀梁曾紀梁所作的《登九峰山詩》,“文氣俱順,且無猥瑣之氣,將來或皆可冀有成立也”。後又評他所作的七律十五首,“圓適深穩,步趨義山,而勁氣倔強,頗似山穀”,認其“情韻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深表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