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七章 餓死,笑死,撐死
2012年底的賀歲片票房大戰,傳媒熱捧良久、市場翹首期盼、巨星大腕雲集、厚重深沉大氣的大片《一九四二》大大地輸給了小製作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比分是 3∶12。
不比馮小剛和徐錚,也不比張國立和黃渤,以非專業的分析,這兩部不同調、不同味的電影的市場結局,或許可以得出一個與藝術無關的結論:
更多的人是願意笑死,而不是餓死。當然,一起笑死或者餓死的,還有兩部電影的後台人群,還有上市公司的分紅、股價、市值,還有股民或股東。
笑死好嗎?在中國民間傳說的故事中,好像除了《嶽飛傳》裏的"福將"牛皋是笑死的,餓死的人確實要比笑死的人多得多,曆史書裏,小說、戲劇、詩文乃至成語裏都有很多諸如"餓殍千裏"之類的描述,大清道光以後直到20世紀後葉,中國最大多數的老百姓的生活史,窮、餓兩個字,一直如影隨形。
這樣的曆史,直接造成了近十代的普通中國人生活態度中,恐懼型節儉與恐懼型揮霍這雙重並生的極端矛盾表現,就是或餓死,或撐死。前者是唯恐再餓,後者是唯恐再無這樣的不餓,究其根源,是缺少對生存環境的信心,更缺少對自己生存能力的信心。
如此,一直到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欣逢盛世,社會富裕發展的表現之一,就是在社會現實中,越來越少餓死的人,越來越多的,是撐死的人。
人的胃容量一般隻有 1.5升,腦容量還要小一些,本來就裝不了太多,承受不了太多。在街頭和網上炫富曝奢的那些富二代、"郭美美"們,腦力實在無法承受那麼多的物質景象,撐得受不了了,於是把一個個忘記來曆的金貴東西閃閃地亮出來,晃得無數人眼花繚亂,怦然心火起!
結果……然後……瞧瞧那些什麼"房妹""房姐""房媳""房叔""房爺",還有"表叔"之類,其實也算得上是被撐死的。
當然,其間有個經過享受的程序就是:
在撐死之前,肯定笑死過。
然後,那些被撐死的人,又讓那些既沒餓死,也沒撐死的人們笑死了。
話說有哥幾個合資要開一家公司,為了彰顯公司的牛逼,特取名號"能力"。"能力公司"聽著多霸氣啊!大家興高采烈地從工商局拿回執照,哥幾個傻眼了,隻見執照上大大地寫著"能力有限公司"。
大智慧者毛宗崗先生評《三國演義》,開場詞的末兩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笑談的人,大概就是世上那些既不會餓死,也不會撐死的人了。
人各有別,真正被撐死的人,尤其多數的都是聰明人,因為聰明而特別善於發現機會與資源,也因為聰明而特別善於獲得機會與資源。
悲哀就是:得到太多的時候,不願意--或者不善於--放下。
俗話說得好:貪多嚼不爛。
青年時代,那些女朋友多的男生們常常自誇:交女生要廣泛撒網,重點培養……讓同齡的男生們好生羨慕。若幹年過去,再排著看這些當年的風光男人們,居然沒數出幾個婚姻家庭幸福的,倒是還剩幾杆光棍。
在市場摸爬滾打二十多年,見到不少擁有聰明老板的企業,各行各業的,恰恰是被太多的"商業機會"撐死的,還沒見過因為市場機會太少而餓死的。
當然,這在企業戰略和營銷管理上,被稱為專注與活躍、專業化與多元化之爭,可以課堂討論,但不想列入本書討論範疇,到此打住。不過,個中道理,先賢荀子都說了兩千多年了--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而更早之前,"萬師之師"老子說得更加人情化: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無奈,誰叫咱中國人從來多智叟,從來少愚公呢,雖然人們都知道在有水的情況下,人可以承受好幾天都餓不死,但撐死,隻要十幾分鍾。
更多的餓感來自心理,人若懷揣著強烈的心理饑餓,在麵對巨大的可得時,極難理性選擇,極易暴飲暴食,於是從餓死到撐死快速完成。無數落馬的貪官,太多的都是窮苦出身,太多的都是曾經的廉潔典範。
可惜,太多年來,太多的人情,總是鼓勵人們去"擁有",而太少的提醒"放下",也許繁榮,會造就更多撐死的人。
物質的豐富,有時候是一種災難的源頭。
信息的豐富,可能加速這種災難的降臨。
還是老百姓的大白話說得好:飯吃七分飽,才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