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溫州人經商最精明
成事在謀、謀事在人,溫州人能夠在商業戰場上所向無敵、高歌猛進,就是 因為他們有著精明的頭腦。
溫州人是最精明的中國人
商場就是戰場,競爭就是戰爭。上兵伐謀、先謀後戰,是生意人之高招。司馬遷早在 《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指出:“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在複雜變化的市場中 ,隻有精明過人的商業頭腦,才能看到商機,取得成功。
金利來領帶的創始人曾憲梓在一次電視專訪中曾經說過一句話:“做生意是要靠人的創意而 不是靠本錢!”他說自己開始創業時開了一家裁縫店,隻有三台破舊的衣車,專為當地人量 體裁衣。當時這種裁縫店在香港多如牛毛,競爭激烈,慘淡經營。後來他想出了將做時裝改 為做領帶,才走出困境成就了今天的事業。
有這麼一個說法:“假設某人口袋裏隻有人民幣100元,他對外人稱作200元,他肯定是北方 人;說成50元,非上海人莫屬。說100元,如此實對實,應該是西北人;顧左右而言其他者 ,非溫州人莫屬。因為,沒有人能套出他口袋裏到底裝著多少錢。”
這一調侃的說法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精明的溫州人!
過去,人們總以為“精明”這個詞應該屬於上海人,在“精明”與“上海人”中間幾乎就能 劃上等號。上海人常常被人稱為“門檻精”。
上海人的精明在全國是出了名的,遇事總是有心計、會盤算、不吃虧。但是,溫州人卻能利 用上海人的精明來賺上海人的錢。你說,到底誰最精明?
有位溫州的老板,在上海普陀區開了一間頗具規模的五金店。他常談起他的生意經,他說: “上海人第一次購買東西,都要先跑數家商店,用小本記好每家商店同類產品的最低價格 ,比較後再購買東西。所以我見到上海人第一次來店購物時,總是把價格報得低低的。如此 ,以後的生意就會主動找上門。與此同時,你不妨把其他商品的價格稍微提高一些。
溫州人的確是另類於大多數中國人的“異類”,因為他們精明,能發現別人看不見的機會, 能戰勝一切對手。隻要是做生意的商人,尤其是輕工產品的生意,通常隻有兩個選擇:要麼 被溫州人打敗,要麼與溫州人合作。
精明是創業的最大資本
溫州人創業的成功,不是靠政策,不是靠技術,更不是靠資金,為什麼能夠迅速成功呢?靠 的就是精明這個最大的資本,也就是曾憲梓先生所說的“創意”二字。
下麵看看幾個溫州人的故事,就知道溫州人有多精明了。
溫州美思春製衣公司有一位漂亮的女老板,名叫唐思思,她的創業之路很特別,因為她是在 月子裏開始經商的。1988年,初為人母的唐思思在溫州府前街買下一個價值200元的“寶寶 袋”。這“寶寶袋”既美觀又實用,唐思思越發喜愛,居然在月子裏做起了“寶寶袋”生意 ,一年下來淨賺了38萬元。如今唐思思旗下的美思春製衣公司生產的“風物”牌女式休閑 內衣已遠銷歐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來老外一片讚美之聲。
王麟權的創業史更讓我們感歎溫州人的精明了。幾年前的一天,王麟權家裏的衛生坐便器堵 了,排泄物下不去,惹得他心煩。可就是這一“堵”,“堵”開了王麟權的茅塞。他一頭紮 進自己的小屋,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後,隻有初中文化的王麟權竟然研製成功了專門 用於廁所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學製劑“潔廁精”和“塞通”。這項發明屬國內首創,並獲 得了技術專利。於是,王麟權向妻子借來幾萬元私房錢,招了6名雇工,一家像模像樣的生 產“潔廁精”和“塞通”的公司就算開張了。這些產品雖然少有廠家關注,但各家各戶都 離不了,銷路自然也就不成問題,產品常常供不應求。王麟權得意地笑稱自己是“廁所裏淘 黃金的人”。
溫州人李剛初來深圳時,原本打算與朋友一起合夥投資搞房地產生意,但後來卻改變了主 意,獨資 在深南中路開了一家有相當規模的書店,裏邊林林總總全是世界名著、傳記文學、藝術欣賞 之類格調高雅的圖書,全無一本出沒於小書攤的貨色。有不少人戲稱深圳人隻知賺錢,無暇 讀書。李剛卻自有他的選擇:首先投資書店的資金遠遠小於房地產;其次偌大的深圳市缺少 一間相應規模、相應格調的書店;再次深圳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界精英,這一批人對 圖書的品味不低;最後自己曾在書店工作過,有過十幾年的圖書工作經驗。在他的精心經營 下,書店生意紅紅火火。
有一個經營服裝的溫州人,某一天突發奇想,將攤位上放得井井有條的衣衫褲故意亂堆放, 同時高喊賤賣!便宜貨!因此,不少家庭主婦被吸引過來,圍成一圈,爭先恐後地搶購 。實際上,這些衣衫褲的價格和過去一樣,一點兒沒有降價,一眨眼功夫卻全都賣完了。 為什麼呢?一般家庭主婦都喜歡貪小便宜。該溫州人正是抓住了她們的這種心理,使她們覺 得亂堆亂放的一定是便宜貨,從而達到了自己的銷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