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什麼賺錢幹什麼(1 / 3)

第四章 什麼賺錢幹什麼

富比窮要好,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商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 ,也是在對他人和社會做貢獻。

當商人不丟人

在過去,由於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信奉的是“勤於教子,恥於經商”、“君子不言 利”、“無商不奸”等儒家信條。儒家重禮、重義、重仁、輕利、蔑商等思想導致大部分人 重仕輕商。

但溫州人為什麼能率先喊出“賺錢很光榮”這樣的壯語呢?這是有曆史淵源的。

溫州地處東海之濱,三麵環山,東臨大海,曆來遠離政治文化中心,人多地少,加上經常遭 受台風襲擊,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為了尋求生計,從事小商小販的特別多。在北宋興起、南 宋形成的永嘉學派提出“以利和義”、“義利並舉”的主張,在物質和道義的關係上,摒棄 了那 種“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的重義輕利觀念,更是造就了溫州人強烈的商業意識和商業 頭 腦,他們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物質財富看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從而也推動了溫州曆史上 幾次商業的空前繁榮。古已有之的重商傳統,讓勤勞的溫州人認定了市場是衣食父母,賺錢 是創業目的。

如果說溫州人傳統的商業頭腦是一粒種子,那改革開放政策就是陽光和雨露。當1978年改革 的春風吹向祖國大江南北時,敏感的溫州人便迅速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一時間,溫州人 奔往全國各地,溫州貨更是雨後春筍般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家家是工廠,戶戶響叮當” , 專業村、專業鎮、專業街成了溫州的一大景觀。十萬農民購銷大軍“走南闖北,拾遺補缺” ,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震動了整個神州大地。

有的人創業,因為恥於與“商人”聯係在一起,就掩飾地說自己做生意是為了創一番事業等 等。但溫州人實事求是,毫不掩飾自己的目的,理直氣壯地說是為了賺錢!威力打火機有限 公司老板徐勇水麵對“你創業成功的動力是什麼?”的提問,他回答:“就是為了賺錢, 過上好日子。”

溫州人可貴之處就在於,認為賺錢光榮、做生意不丟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那些肩挑 擔子的溫州人,穿行於全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用當地人聽不慣的嗓音吆喝著,做著修修 補補的小生意:補鍋、修鞋、彈棉花……

當時很多人看不起他們,覺得修一雙鞋賺幾毛錢沒出息,甚至連農民都認為他們幹的是很低 賤的活。但他們不以為然,仍默默無言地承受著世俗的眼光,踏踏實實地賺錢。等到譏笑他 們的人醒悟過來時,溫州人已經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已經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圖了。

富比窮好

費孝通曾在寧夏西海等地區考察時,發現當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從江浙一帶過去的。他十分 感慨:在那樣一個窮的地方,這錢還是讓溫州人賺走了。溫州人就是這樣的思想:職業沒有 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正因為如此,溫州人才四處闖蕩,占據了外地人不 屑一顧的領域,不聲不響地富了起來。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不少溫州人迫於生計來到東北謀生。一些“老東北”這樣描述他們 對溫州人的最初印象:寒冷的冬天裏,幾個身材瘦削的溫州人,凍得哆哆嗦嗦,用圍脖包著 腦袋,穿著不太合體的棉衣,講一口蹩腳的普通話,走家串戶推銷他們的小商品。這就是早 期外出經營小商品的溫州人的真實寫照。溫州人的生意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