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賠錢買賣早撒手(2 / 2)

後來,張國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亞麻種植上麵。在一次溫州昆明總商會的慶典上,當時昆 明的四套班子以及一些區縣的領導過來祝賀。在慶典會上,瀘西縣縣長向張國光介紹了當地 有關情況,希望他能去投資。

隨後,瀘西縣縣長邀請張國光到該縣考察。結果他意外地發現那裏的土壤和氣候很適合亞麻 的種植,就向當地政府表示要投資種植亞麻的意向。當日晚上,該縣的領導便召集各局有關 負 責人開專題會,討論落實該項目的具體細節,會議一直開到晚上12點。該縣成立了亞麻開發 小組,決定準備拿出500畝土地,無償讓他種植亞麻30年。

麵對政府的優惠政策,張國光當仁不讓,第一期就投資1000萬元。據預測,屆時亞麻的年產 值將達到2億元左右,不僅張國光自己肯定會賺錢,還將大大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因為太多“堅持到底”的故事,人們便常認為堅持與放棄永遠是一正一反的矛盾,認為放棄 就是失敗、就是逃跑。其實,堅持也有理智與盲目之分,理智的堅持能夠等到勝利的曙光, 而盲目地頑固不化隻會一步步走向滅亡。

溫州人做生意從不死守一個攤子,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如果自己的攤子或已經營熟練的項 目不賺錢,不管他為此傾注了多少心血,自己對其多有感情,他們也會放棄它。

主動適應市場

經過多年辛苦打拚闖出來的名號“溫州男裝軍團”,在中國服裝界,絕非一個虛張聲勢的概 念。溫州男裝品牌崛起速度之快,數量之多,實力之強,以及以任達華、周華健、黃日華等 明星為品牌形象代言人的男裝廣告,令業內外人士廣為關注。但近年來,溫州一千多家男裝 企 業,70%向精品貼牌加工轉型。其轉型速度之快,幾乎令人難以想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 們集體大“變臉”去主動適應市場呢?還是因為那樣更能賺錢。

溫州丹頂鶴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鹿城區服裝協會會長蔣少毅在兩年前,就痛定思痛決定舍 品牌走加工這條路。丹頂鶴創辦於1993年,是最早一批搏擊品牌市場的溫州男裝企業之一。 到20世紀90年代末,這個有4000多平方米廠房、500多名員工的企業年產量達到十五六萬套 ,企業被評為市功勳企業,產品被國家服裝質量檢驗中心評為“優等品”,參展服裝國際博 覽會被國家貿易部評為“金獎”。

蔣少毅用“兩個好”概括當年好景:“市場好、銷售好”。1999年企業擴大規模,2002年新 廠房落成,規模達到25萬平方米,員工1000名,年產西服可達40萬套。

不過,就在搬遷的時候,蔣少毅就以其敏銳的市場嗅覺悟到男裝休閑時尚大潮滾滾而來,正 裝西服一路跌勢,加上外來品牌以銳不可當之勢挺進我國,溫州男裝固有的西服市場優勢受 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守品牌、做廣告等投入需有強大的後備資金實力;產品休閑化,開發設 計急需跟上。

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蔣少毅毅然做出了抉擇——做精品貼牌加工。務實的他坦言:既然 丹頂鶴無法排到創牌隊伍的前頭,就幹脆張開翅膀去尋找另外一支隊伍。隻要有錢賺,做加 工比做品牌有麵子。

華士與今天的丹頂鶴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華士創業早,較早建立質量管理體係,在業界引 進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西服生產流水線。1998年,溫州男裝史出現了一件大事:報喜鳥首推 香港著名影星任達華擔當形象代言人,開始了“打造名牌”的工程,因此眾多男裝企 業紛紛效仿。但是就在這時,華士的老板曾旭光思前想後,最後否決了大投入請形象代言人 的提議,一錘定音以做加工為主。

作為旅法華僑,曾旭光身上具有中西服飾文化對比、平衡的優勢,加上信息網絡的優先,華 士成功吸引了一批境外、國內名牌的加工訂單。今天,華士已經創出了“加工的品牌效應” ,在去年全國服裝行業300強中,華士銷售額排名第60位,利潤排名第48位。

華士的副總黃必德說:“不管是做品牌還是做加工,其實都不重要,健康、長遠才是最重要 的。”

是的,世間上生意千千萬萬,做好了都能賺錢。作為一個成熟的商人,重要的不是做哪 種生意,而是哪種生意能夠賺錢,所以在必要時候要懂得放棄。溫州商人固然有百折不撓的 勇氣,但他們也知道:如果生意不賺錢,就改行做能賺錢的生意,不能一條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