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信息中尋找財源 跟著信息走
雖然有很多溫州人當初創業的時候,是盲目地跟著感覺走,走到哪裏算哪裏。那是因為改革 開放之前的中國到處都有商機,而當時隻有溫州人敢於走出去做生意,所以他們能發財。
不過,在經營當中,溫州人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初,溫州的10萬名推銷員 在 跑到全國各地推銷產品的過程中,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此當中他們發現了很多信息:什麼 地方急需什麼產品,什麼地方哪樣東西最便宜,什麼地方的人 是何種性格……回到家鄉後,他們將這些信息互相溝通、整合,一個個商機就不斷地湧現出 來了。受此啟發,他們越來越重視信息了。因此10萬名推銷員同時變成了10萬名信息采集員 ,這批人在溫州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起了非同凡響的作用。
最早販銷紐扣的推銷員是葉堯林、葉堯青兄弟倆。起初,他倆從黃岩縣路橋紐扣工廠買來一 批紐扣,在橋頭鎮試賣,不到一天時間,價值400元的紐扣就銷售一空,這個消息一傳出, 大家都跟著做起紐扣生意。結果,紐扣在橋頭小商品市場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到了1981年下 半年,紐扣攤位達100多個,成了橋頭市場的主角。1983年2月,紐扣市場正式開放,很快以 奇跡般的速度發展起來,成為聞名全國的紐扣交易中心,被香港《文彙報》譽為“東方第一 紐扣市場”。
一位溫州人或一個溫州家庭漫遊到某地,一旦稍稍立穩腳跟且發現當地有商機閃動時,他往 往會很快向自己的親屬或鄉親發出類似的信息:此處錢多、人傻,速來!於是前來聚集的溫 州人像雪球一樣迅速越滾越大。
比如北京的浙江村的起源(實際是溫州村),就有這樣一則傳奇。1983年前後,溫州農民盧畢 澤和盧畢良兄弟倆在內 蒙古包頭經營服裝虧了本,回家途中路過北京。兄弟倆走南闖北就是沒有進過京城,於是便 在北京站下了火車,想第二天看一眼天安門。走在大街上,兄弟倆發現北京 城竟沒有他們想像中管治得那麼嚴,街頭巷尾到處可見敞著嗓子叫賣的商販,於是兩人索性 把肩上打好包的上百件服裝打開,也練起攤來,誰知這一堆在包頭都賣不掉的衣服卻在北京 成了搶手貨,轉眼就一件不剩了。
“北京的生意好做。”盧家兄弟憑直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第二天,他們東摸西拐地到了南 麵的豐台區,租了間農民房,買了一台縫紉機,搭起了裁剪台,就這樣開起了一個專門生產 “時髦的溫州服裝”的小作坊。很快,消息一傳,越來越多的溫州老鄉尾隨而來。
當年,溫州人就是這樣跟著信息走,哪個地方賺錢就去哪裏,哪個行業賺錢就做什麼。在信 息的引導下,成功的可能性就大,這就是溫州人創業成功率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