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信息中尋找財源 生意是做出來的
學行動——生意是做出來的
溫州人之所以能賺錢、會賺錢,關鍵的一條是“想到了就做,看準了就幹” 。
20多年前的中國,隨便走過哪個城市,總能看到正在創業的溫州人。他們做別人 看不上的生意,賺別人瞧不起的小錢。對此,不少人在心裏說“可憐的溫州人”,而 有識之士會驚歎:可怕的溫州人!
果然,到了20多年後的今天,創造了無數商業奇跡的溫州人已經成為中國最能賺錢的人了。
在國內,溫州人的厲害想必很多人都或有耳聞,或有目睹,甚至是他們的手下敗將。每個城 市的富豪榜中幾乎都有幾個溫州人。而且,隻要是做生意的,尤其是輕工產品的生意,通 常隻有兩個選擇:要麼被溫州人打敗,要麼與溫州人合作。
在國外,溫州人因為會賺錢而名氣非常大,甚至外國人隻知道有溫州,而不知道有浙江。溫 州人被越來越多的人稱為“東方的猶太人”,與其說這是對溫州人的褒獎,還不如說是對猶 太人的恭維。
因為溫州人在搶灘歐洲十幾年後,就在很多領域,將在歐洲做了上千年生意而所向無敵的 猶太人,打得一敗塗地。為此,天下第一商人的猶太人心服口服地驚呼:居然還有比我們 更會做生意的人!
溫州人不僅敢創業、會賺錢,而且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擴張速度特別快,在短短十幾 年,甚至幾年的時間裏,一個白手起家的人就能成為億萬富翁。
勝利才是硬道理!最近幾年,因為全國各地對招商引資的重視,更是因為溫州人有錢、會做 生意、能夠創造商業奇跡,因此溫州人頓時成了全國受歡迎的對象。一次投資能夠上億、幾 億甚至幾十億元的溫州人,成了振興當地經濟的一支生力軍,讓人們不得不佩服溫州人。
(一)想賺錢才能賺到錢
愛財之心是取得財富的原動力,動力越大,其行動就越有力,行動越有力, 方法就越多,賺到的錢就會越多。
強烈的賺錢欲望
有一個關於猶太人的寓言:一個英國人、一個美國人及一個猶太人在一起。猶太人問其他 兩位:“對於教堂奉獻箱裏信徒們所奉獻出來的錢,你們都是怎麼處理的?”
英國人說:“我會在地上畫一條直線,然後把奉獻箱裏所有的錢,往天上一丟,落在地上直 線 右邊的,是屬於上帝的錢,作為教堂運作的經費;而落在直線左邊的,則算是我的薪水,留 下來讓自己過生活。”
接著美國人說:“我也跟你差不多,我是在地上畫個圓圈,當然,圓圈不能畫得太大啦!然 後把奉獻箱的錢呢,往天上一丟,掉在圓圈裏麵的就奉獻給上帝,而掉在圓圈外麵的,就當 做是我的私房錢啦。”
這時候,視錢如命的猶太人忍不住開口了:“你們太麻煩了,我根本不用畫什麼直線、圓圈 。我的方法很簡單,隻是直接把信徒奉獻的錢往天上一丟,上帝要就讓他拿去,上帝不要 就掉在地上,那就全歸我了。”
這就是猶太人嗜錢如命的本性,因為太愛錢了,所以連他們信奉的上帝都可以靠邊站。猶太 人這種熱愛錢,熱衷於經商的心態,使得他們堂堂正正經商,理直氣壯賺錢。而且為了想方 設法賺錢,人也變得特別精明,因此就經常能夠賺到錢,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商人。
在對於金錢這個問題上,被稱為“東方猶太人”的溫州人當然也會與眾不同。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外星人來到了中國,北京人會將外星人帶回去研究,上海人要 帶外星人到上海辦展覽,廣東人會試試外星人能不能吃,溫州人則會問一下:外星球上有什 麼生意可做?
如此強烈的賺錢欲望就是溫州人成功的第一要素。沒有一個溫州人試圖掩飾他們血液裏始終 興奮著的發財欲望。“不賺錢,毋寧死”,這是他們的信仰。
餘世雄是第三代溫州籍華僑的優秀代表。他生在新加坡,長在荷蘭,在澳大利亞上大學,取 得 英國牛津大學的碩士學位……雖然溫州與他看似很遙遠,但溫州人想賺錢這個一脈相承的傳 統卻在他身上繼續延續。他之所以選擇金融專業,就是因為從小每當看到開餐館的爸爸翻看 賬簿,他就覺得特別興奮。因此對法律、文學都不感興趣,而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整天都 想賺錢”的溫州人。
20年前,有人嘲笑溫州人有“三臭”:腳臭——不講衛生;嘴臭——說話愛帶髒字;銅臭— —愛錢如命。20年後,溫州人的前兩臭大概已有改善,但是對於銅臭,卻似乎變本加厲了。
四海創業
欲望是人們生命裏的最主要的激勵因素。人有了欲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不管他是做什麼 的,隻要有了欲望,就會一步步邁向成功。溫州人當初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創業,並且能 一步步邁向成功,其原動力就是有強烈的賺錢欲望。
溫州人的賺錢欲望和創業的衝動卻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個個都渴望有自己的事業,有機會自 己當老板。幾乎所有的溫州人都在經商,都在辦廠,他們要麼在家做買賣,要麼出去闖世界 。在改革開放之初,溫州人還沒有足夠的資本來創業,有點兒小錢的人,就利用家庭中一些 已 有的設備來開作坊,辦小廠;腰無分文的人,就外出或擦皮鞋,或彈棉花,或賣眼鏡,或挑 糖擔,抓住機會埋頭苦幹,很快地就完成了原始積累。
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接著二次創業,爭當大老板,在這種一個比著一個幹的濃烈氛圍 下,閑的人心裏慌,懶的人不自在,窮的人不開心,於是每個人都有創業的衝動,形成了“ 個個想創業,人人想賺錢”的全民皆商的局麵。在溫州人眼中,天下沒有不賺錢的行當,關 鍵在於想不想淘金,願不願創業。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如果連創業欲望都沒有的人, 怎麼可能賺錢呢?這就是溫州人賺錢的第一要訣!
現今750萬溫州人中,就有4/5的人從事工商業,更有160萬的溫州人闖蕩全國,50萬人遍布 全 球。從漠河到海南;從天山腳下到世界屋脊城市拉薩;從北京的浙江村(實際是溫州村)到巴 黎、倫敦、羅馬、紐約等一條條溫州街。凡有人群的地方,都能找到溫州商人的身影。
總之,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做生意的溫州人;哪裏沒有市場,哪裏就有開拓市場的溫州人 。
溫州人不混個人樣出來是絕不會回家的。他們如果什麼時候回到家鄉,那肯定是功成名就之 時;即使失敗了,他們也會再爬起來,繼續幹。有這樣的決心,什麼事情辦不成呢?決心, 就是立誌。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有了決心,並一以貫之,機遇總會有的。
野心就是動力
一位廢品回收公司的老板,因為一次意外的刺激,激發了他賺錢的野心,從此改變了他的人 生。
幾年前,連一輛人力三輪車都買不起的他,在火車站等場所,靠撿酒瓶、罐頭瓶和易拉罐維 持生計。有一天,在一個豪華賓館前,一輛別克牌轎車的車門處,他發現一隻已被軋癟的易 拉罐,就毫不猶豫地走近那輛車,要去撿那個易拉罐。
誰知,就在他正要屈身撿起那隻癟癟的易拉罐時,後座的車門緩慢地打開了,一位戴眼鏡的 中年女士動作優雅地鑽出車門,聲音溫和地朝他迎麵問道:“請問老板,去五羊公園怎麼走 ?”當時一事無成、一貧如洗的他直起了彎曲的腰身,很禮貌、很紳士地把去五羊公園的 路線向那位女士講得清清楚楚。
事後,他不僅沒再撿起那隻易拉罐,而且鬼使神差地牢牢記住了那輛轎車的車牌號碼。接著 ,他去一家小餐廳一氣喝幹了三杯紮啤。然後,徑直回到自己的住處,蒙頭痛哭了一場、大 睡了半個下午……三天後,他東借西湊地籌措了組建廢品回收公司的啟動資金;三個 月後,他還清了所有的借款;三年後,他也買了一輛別克轎車。
當“劉老板”真的成了老板後,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聽到了那輛別克車的所在地和車主 ,接 著驅車數千裏找到了那位因無意中的一句話改變了他人生和命運的女士,當他麵對麵地向那 位女士致謝時,他才驚訝地知道,那位女士是高度近視。
在人們的印象中,“野心”好象一直都是一個貶義詞,“狼子野心”,“野心家”、還有“ 野心勃勃”。實事求是地說,“野心”本身不是錯,它是人成就事業最強大而且源源不絕的 動力。
一個人有點野心更沒有錯,而且幹任何事情還必須有點野心,野心是成就事業的最有力的保 證。就像那句名言所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野心其實就是雄心,就是理想 ,就是奮鬥目標。賺錢的欲望就是賺錢的野心,野心越大,賺錢的可能性越多。
溫州的肖紹靜16歲背井離鄉來到南京發展,19歲時租用了某商場兩節眼鏡櫃台開始創業,最 初的啟 動資金隻有100塊錢;3年之後,拿著掙到的50萬元錢,開始打造“明亮眼鏡”品牌。如今 ,28歲的肖紹靜,已經擁有12家連鎖店、超過上千萬的資產。
“事業是人做出來的,從16歲起我就有當老板的夢想。事實證明,不管你的起點怎樣低,隻 要努力去做,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他的經驗之談。他還說,以前南京人 對溫州人的印象不太好,說我們是“小溫州”,滑頭、會鑽空子。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溫 州人賺錢的欲望。
肖紹靜很坦率地認為,南京老板之間時常停留在“互相比窮”上,如果我每月能掙上3萬元 ,想想別人還有隻掙8000元的,因此心理頓時充滿了優越感。而溫州商人則是“比富”,肖 紹靜就時刻在想:可能就在自己開始享受、開始鬆懈的那一刻,就會讓窺視我的市場份額的 對手迎頭趕上。
窮怕了就想發財
在猶太人5000多年的發展史中,曾多次遭受大迫害、大流散,他們一直過著顛沛流離、朝不 保夕的日子。但正因為如此,他們必須要賺錢,賺的錢越多,心理上就越安全,所以他們拚 命賺錢。
溫州人天生的賺錢欲望與他們類似,也來自一個字——窮!溫州人雖然能夠忍受經商中的諸 多之苦,但他們卻是忍受不了貧窮之苦。
從地理位置上看,溫州一麵臨海,三麵環山,且多為高山深壑,行路難不亞於蜀道之難。對 此,孟浩然曾用詩這樣描述:“我行窮水國,孤帆天一涯。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直 至1989年,沿海14個開放城市中,也隻有溫州既不通鐵路,也沒有機場。
由於自然條件先天不足,又地處海防前哨,長期以來,國家除了從戰略角度考慮,在溫州修 築必要的軍事設施外,經濟建設投資很少。解放後30年,國家對溫州工業的全部固定資 產投資隻有6億多元,大型國有企業一個也沒有。城市麵貌殘破不堪,基礎設施嚴重滯後, 以至於“姑娘、小嫂挑著糞桶滿街跑”一直是溫州人羞於啟齒的心頭之痛。
因此,溫州人非常想賺錢,想脫貧致富。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忍受了很多非議與磨難, 然而他們不會因為外在的壓力而停止自己賺錢的步伐。
因為憎恨貧窮,所以溫州人愛錢。而愛財之心是取得財富的原動力,動力越大,其行動就越 有力,行動越有力,方法就越多,賺到的錢就越多,這些都是成正比的。這點可以從猶太人 、晉商以及溫州人身上得到證實。
(二)膽大才敢做生意
“勝在險中求”,任何能夠帶來滾滾財源的機會,都伴隨著極大的風險。不 冒險,不賺錢,不敢冒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天生愛冒險
300年前,溫州還隻是東海旁的一個小縣,居民不是務農就是打魚,因為窮到沒有辦法,有 些靠海的人隻好出海當海盜。這或許就是溫州人膽大包天的曆史淵源,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前 ,一些溫州人就偷偷摸摸開始做生意賺錢了。
文革時期,溫州湧現出了很多“養蜂一族”,他們乘坐火車天南地北地追花逐蜜。如果你以 為他們隻是養蜂糊口,所以居無定所、四處流浪,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原來,那小小的蜂 箱裏麵藏著天大的秘密。因為養蜂屬於農業,而當時國家很重視農業,所以鐵路部門對運輸 蜂箱有巨大的價格優惠。聰明的溫州人看出了這裏的商機。他們靈機一動,帶著幾 十個“蜂箱”隨著火車走南闖北,奔雲南,赴新疆,上東北,下廣州……利用蜂箱偷偷販運 緊俏物資,把雲南的煙運往新疆,又把新疆的葡萄幹販到天津……
溫州人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開始搞商品生產,初步實行了市場經濟,雙軌並存。 如金鄉鎮“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加工語錄牌、領袖像章。50年代以來,盡管民間工商業普遍 受到抑製,但溫州虹橋一帶的農民仍然采取各種方式進行集市貿易,集市時,每日仍有二三 萬人,上市品種達到400多種。甚至糧食的買賣在嚴格的控製之下仍未能根除。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柳市鎮的八位小商品經營者:電器大王胡金林,螺絲大王劉大源, 礦燈大 王程步青,線圈大王鄭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舊貨大王王邁仟,機電大 王鄭元忠,他們雖然經營的隻是螺絲、礦燈、線圈、小五金等商品經濟的“針頭線腦”,但 因為 他們有膽識,能在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當時,敢闖“禁區”淘金,所以成為了當時富甲一方 的私營大戶。
1999年,北約發動對南斯拉夫戰爭之時,天上導彈穿梭,而地上卻有大批溫州人忙著自己的 生意,當科索沃局勢稍一平靜,溫州人就進入科索沃做起了他們的買賣。溫州人說:戰爭 是 不可能永遠打下去的,我們就是選擇眾多商家撤退的時機進入,雖然冒點險,但捷足先登, 生意好做。
不冒風險是最大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三次發家致富的機會,而多數人卻失去了:第一次下海經商,倒買倒 賣, 認為是不務正業,投機倒把;第二次是玩股票,認為是騙人;第三次是搞房地產,認為會血 本無歸。 到頭來一看,結果不是我們的想像,卻正相反。所以,隻要有膽量去吃第一隻螃蟹,再踏踏 實實、勤勤懇懇地去努力,就沒有賺不到錢的道理。
如果你隻有10元錢,你會選擇怎麼去用這10元錢來支持你的生意?一般的人都會選擇做生意 用上6~8元,剩下的錢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而溫州人的方式是,拿上自己的10元錢,再去親戚朋友那裏借10元,然後去銀行貸款10元錢 ,用手頭的30元錢全心全意經營生意。6元和30元的本錢的差距,這就是溫州人經商上的勇 敢。
溫州人肖紹靜有個朋友是南京人,雖然從事不同的行業,但在創業第一年兩人 賺的錢都在10萬元左右。這時肖紹靜發現眼鏡市場有利可圖,於是又從銀行借貸了10萬元 ,一起“砸”到事業上。而那位南京朋友把8萬元錢存進了銀行,隻拿出2萬元用在事業上。 又是一年春來到,兩人的事業也同樣在發展。不同的是,肖紹靜的20萬元在一年間已經“利 滾利”到了近50萬元,而他的朋友也賺了一倍,但總共才3萬餘元,這就是溫州人的勇氣。 對 此,肖紹靜深有體會地說,認準市場,敢冒風險,迅速入市,是溫州人成功的一大法寶。
猶太商人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真正的商人敢於拿妻子的結婚項鏈去抵押。”不過,猶太 人還是比不上溫州人,因為項鏈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飾物,而溫州人如果沒有將房屋產權證拿 去銀行抵押貸款進行投資,則會遭到所有的親朋好友笑話。
一個山東朋友想投資5萬元做買賣,請一個溫州人參謀策劃做什麼。溫州人問他總共有多少 錢?對方露了底,說有20萬元,其中15萬元存著給兒子買房或做備用。這個溫州人不屑一顧 地說:“溫州人若有20萬元,哪怕是把房子抵押了貸款,也要想法投 資50萬元。現代經濟是資本推動型,一般情況下,利潤和投入成正比,不敢投入怎能成為 大老板?”
毫無風險的事情人人都會做,人人都想去分一杯羹,也就很難賺到大錢。“勝在險中求”、 “無限風光在險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能夠帶來滾滾財源的機會,都伴隨著極大的 風險。
澳門賭王何鴻桑的資本原始積累充滿著傳奇色彩,善於發現機會,並且敢於承擔風險是他發 家的秘訣。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占領了澳門,並進行全麵封鎖。何鴻桑組織船隊向澳門偷 運糧食和日用品,他自己也收到了敢冒風險的回報。有資料稱,現在澳門的一半產值與何鴻 桑有關。
印尼華僑林紹良大膽支持印尼人民對荷蘭的獨立戰爭,向印尼軍隊出售藥品,擔當付出身家 性命的風險,由此奠定了70多億資產的根基。
雀巢公司在世界各地辦廠生產和投資,免不了有麻煩和風險,如在發展中國家設廠生產,就 要考慮會不會引起消費者擔心那裏的衛生條件和不潔水源會使產品危害健康,還要擔心假冒 品的出現 等。雀巢公司並不因此而動搖,他們深信“不冒風險是最大的風險”,一直堅持走這樣一條 路,才能取得了今日的卓越成就。
膽子大能賺錢
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商業戰場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各要素變幻莫測,難以捉 摸。在不確定的環境裏,人的冒險精神是最稀有的資源。
20世紀50年代,王永慶在一片非議、嘲諷聲中決定投資塑料業。王永慶認為,台灣是國際燒 堿生產基地之一。在燒堿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白白的浪費掉了,實是可惜。1957年,他投 資興建的 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正式投產。產品雖然出來了,但由於受日本物美價廉的同類產品衝擊, 他的塑膠產品嚴重滯銷,倉庫貨物堆積如山,王永慶陷入了困境。
經過一番“檢討”,王永慶采取了兩條令人吃驚的措施。為解決供大於求的矛盾,他以常人 所沒有的魄力,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提高產量以壓低成本和售價,從而獲 得壓倒一切的競爭實力。當股東們反對他的做法時,他就買下了“台塑”的所有股權,獨自 經營。與他合作的加工廠對自己的產品不願降低價錢,使銷售量無法大幅度提高,“台塑” 瀕臨絕境。王永慶在對他們曉以利害,百般勸說無效之後,義無反顧地成立了自己的加 工廠——南亞塑膠,建立起塑料原料與加工相連貫的“一體化發展體係”。王永慶正確而又 冒險的經營策略,使他迅速躋身於世界化學工業界50強之列,成為台灣的頭號大富翁。
現在流行“膽商”的說法,它是繼智商、情商和財商之後日益被人重視的第四種“商”。它 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膽略、勇氣和決斷力。科學表明,膽商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 了智商。一項對1064名經理人進行的能力測試發現,膽商指數的高低是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 的重要參數,其次是情商,而智商在這個層麵上已經顯得極其微不足道了!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膽量=賺錢”已經成為一個經得起考驗的商場公式。
聰明的溫州人更是深諳其中之道理,他們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即生產小商品,到今日的叱吒 商業戰場,創國家、世界名牌,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溫州人的大膽開拓,敢闖敢拚,有膽 走遍天下!
什麼錢都敢賺
有人說,北京人什麼話都敢說,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而溫州人則是什麼 錢 都敢賺。還有人說溫州人可怕,可怕之處就在於他們在追逐財富的利益驅動下,敢闖敢幹敢 吃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生於溫州、長於溫州的張文榮的經商頭腦幾乎是與生俱有的,從小他就在溫州傳統的“男孩 從小要有經濟獨立的意識”之類的訓誡下成長,14歲時就在旁人的指指點點下靠賣冰棍賺到 了第一桶金。
張文榮17歲成了真正的商人,憑著一股初生牛犢的闖勁,他四處尋找機會。20世紀80年 代的中 國尚處於計劃經濟時代,這種特殊的經濟體製導致的物資匱乏、信息不對稱,使精明的他發 現到了其中所隱藏著的大量商機。
那時的上海,一切都在計劃經濟中的條條框框中,馬路上的銅“滿街亂放,卻沒人要”,而 溫州的民營經濟卻緊缺銅,張文榮便做起了廢銅生意。
在上海站穩腳跟後,張文榮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上海乃至全國經濟環境的好轉,也促使他 把發展眼光由貿易轉向了實業。
1988年,張文榮看準了城市發展對電纜需求的擴張,選擇了上海電纜廠作為合作夥伴。由此 成了上海灘小有名氣的“電纜大王”。1997年,他又出資1000萬元兼並了國有企業——浦東 電 纜廠,終於在上海灘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現在,張文榮的亞龍集團的經營範圍已從銅材 、電纜拓展到教育、醫療、綠化工程、房地產,總資產達到6個億。
商場如戰場,充滿了風險和機遇,既可以是遍地黃金又可能千金盡失滿盤皆輸。如果膽小如 鼠、猶豫不決是絕對沒有出路的。溫州人敢冒風險,勇闖天下,敢吃第一隻螃蟹的性格特點 ,使他們占得市場先機。
(三)有膽還得有識
有理智的勇敢是冒險,無理智的勇敢就是瞎撞。商人想賺錢一定要分清二者 的關係,一定要做到有膽有識。
“見識”給“膽量”壯膽
賺錢需要膽大,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不能因為片麵強調膽量而忽略了商業眼光的重要性。 誠然,改革開放之初,就致富的那些人,“膽量”要比“見識”多得多。因為那個時候人 們 還沒有商業意識,以“經商”為恥辱,各項法律法規也不完善。所以,市場機會多如牛毛, 隻要敢去撈,多少都能發財。而現在呢?如果你不仔細分析市場,就沒頭沒腦地亂闖,那失 敗是一定的。
克勞賽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一個優秀的將軍,勇氣與謀略應該平衡發展。勇大於謀, 會因為輕舉妄動而導致失敗;謀大於勇,會因為保守而貽誤戰機。同樣的道理,商人也必須 用膽量與見識這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快又不會摔跟鬥。
全國的參茸市場不在東北,反而在千裏之遙的溫州。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同等級人參,溫州 要比東北便宜。在這裏,人參每公斤1900元,比產地東北長白山還便宜100元。溫州人犯傻 了嗎?當然不是。
原來,溫州人的參茸生意,一般第一次訂貨開口10噸,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贏得了東北人 的信賴。關係熟了後,先付20%~30%的定金,賣掉後立刻結賬。東北人覺得貨堆在自己手 裏,擱一年說不準還賣不出去,溫州人年底結清,何樂而不為?那溫州人低價銷出人參 ,這樣如何賺錢呢?其實,溫州商人需要的是資金。人參每公斤比東北價便宜100元,海內 外客商莫不往溫州跑,這種不依賴銀行的融資方式,能將1元錢當4元錢用。變現的資金一 年可以做五六回其他生意,這樣到年底,人參生意雖然虧本,其他生意卻賺得杯滿盤盈。 靠著精明過人的見識,溫州人才敢將人參低於進價銷售。
對於英年早逝的著名溫州商人王均瑤,人們經常以他“膽大包天包飛機”的舉動津津樂道。 但對於他在做生意時審時度勢的商業眼光卻知之甚少。
1991年春節,他和一幫溫州朋友從湖南包“大巴”回家過年。在翻山越嶺1200公裏的漫長路 程中,他無意中說了句汽車太慢了,一位老鄉開玩笑話挖苦:“飛機快,你坐飛機回去好了 。”沒有想到一句玩笑話,讓大膽的王均瑤邁進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門,而且居然真的把飛 機包成了。
“包飛機”包出的第一桶金,王均瑤投在了奶業。他仔細分析判斷:“中國是目前世界上 唯一一個白酒年消費量超過牛奶的國家,年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富起來的中國會有越來越 多的人愛喝奶。”因此在1994年,他成立了均瑤乳品公司。今天,更多普通百姓是通過超市 裏的“均瑤”牌牛奶,和這個溫州商人建立了聯係。
1998年,王均瑤在家鄉溫州以平均每輛70萬元拍得了上百輛出租車的經營權。他“小算盤” 打得很精細,讓每個到溫州的人總能先見到“均瑤”。滿地跑的是“均瑤”的品牌,就是一 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當溫州全城人都知道王均瑤是誰的時候,他卻在上海買地蓋樓,把總部搬到了這裏。此舉自 然又有他的精明之處,他解釋說:“如今我已經四十歲了,像溫州一些老板,這輩子吃吃 喝喝都有了,一年再賺個一兩千萬元,出出國,不是挺好的嗎?可是我一到上海,就像一粒 沙子掉到了一堆石頭裏,太微不足道了。在溫州閉眼都認路的我,上了上海高架橋總下不來 。為什麼這樣?上海太像美國的紐約,它的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膽有識的徽章大王
商場如戰場,狹路相逢勇者勝,商人當然必須具有不怕困難、不怕風險的勇敢精神。但勇敢 不是魯莽,如果一味地瞎撞亂闖,那是將無知當勇敢。優秀的商人應該是有膽有識的,也就 是以自身知識和經驗為後盾,憑高屋建瓴的遠見卓識與果敢迅猛的勇敢精神,當機立斷地做 出決策並付諸實施。
金鄉徽章廠創辦者叫陳加樞,是中國著名的徽章大王。
中國徽章大王陳加樞祖籍是溫州蒼南縣金鄉鎮,20世紀80年代初,家庭工業在金鄉蓬勃興起 ,家家 戶戶生產校徽、標牌、紀念章等。20歲出頭的陳加樞便也加入了推銷員隊伍,開始走南闖北 推銷徽章了。
1981年春,他帶著校徽樣品來到上海,跑了一周一無所獲。無奈之下想起曾參加過演出的太 原礦務局,便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長途汽車來到這裏。才一周就訂到7000元校徽業務,這一次 他就賺了3000元。這是掘到的第一桶金。
由此他看到了徽章行業的巨大市場前景,當時金鄉做徽章的家庭加工點、小作坊多如牛毛, 他決定辦工廠以取得競爭優勢。1983年,27歲的他與4個朋友集資2萬元購置了一些舊設備, 並 到上海請來師傅辦起廠來,這是金鄉鎮第一個用機械設備生產徽章的廠家。之後他將一些徽 章加工作坊收歸旗下,1985年,又合夥投資29萬元,招收70名工人擴大規模,金鄉徽章廠正 式登記創辦。
1986年9月,初具規模的金鄉徽章廠帶著300多個品種的產品,在上海外灘如意酒家舉辦了產 品觀摩會,憑借“一比質量、二比價格、三比信譽、四比速度”的承諾,金鄉徽章廠聲名雀 起,上海和國外的客商紛紛登門訂貨。
然而就在發展的黃金期危機產生了,股東們產生了嚴重分歧,有人主張保持現狀慢慢往前走 ;有人認為錢拿到手最要緊的是撈一把就散夥……因為人心不齊,意見不一,工廠管理鬆弛 ,生 產急速下滑,市場也日趨蕭條。到1987年底,廠裏已是混亂不堪,產品在競爭中屢屢敗北, 甚至虧損了20多萬元。
如此局麵,股東們商議決定以35萬元賣掉徽章廠。有人甚至表態:誰要,情願拿出兩萬元倒 貼給他!當時居然沒有一個人敢接手。眾股東中陳加樞年紀最小,但他敏銳的洞察力使得他 看好徽章這個市場,於是便毅然買下來,並承擔了所有債務。
接手後的陳加樞卻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中,思考再三走出兩步棋:一是引進一批先進設備 ,在硬件上創造條件;二是派人到上海廣攬人才,高薪聘請高級技師。同時加強生產、財務 、供銷等管理製度……經過一番努力,一年後終於扭虧為盈,金鄉徽章廠逐步走上了發展道 路。
在爭取美國警察警徽這個大訂單的時候,陳加樞也表現出了他的有膽有識。
1993年春節,一位溫州朋友從美國打來電話提供信息:美國警察總署要更換警察軍服。陳加 樞便飛赴美國接業務,想不到美國警察總署的官員不屑地說:你們中國人可以生產出一流的 警徽嗎?陳加樞不卑不亢地說:“中國有句話叫做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們不妨派人來作 考察,由我出路費。”
心懷疑慮的美國警察總署真的派了兩位官員前來,陳加樞讓一位工人當場演示——從投料到 成品的生產 全過程隻要35分鍾。美國人看後歎為觀止。幾天後他們帶著100副樣品回國彙報,不久,68 萬套警察徽章業務落實了。
因為這筆生意的成功,不久後聯合國秘書處也發來信函,詢問給聯合國維和部隊生產軍徽事 宜。這之後,金鄉徽章廠又先後為英國、俄羅斯、沙特、阿根廷、老撾等很多國家軍警生產 了大批軍徽。毫不誇張地說,今天金鄉徽章廠的產品陳列室已成為世界各國軍徽博物館了。
“有知之勇”是真勇
有理智的勇敢是冒險,無理智的勇敢就是瞎撞。想賺錢一定要分清二者的關係,要區分清楚 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無知,無知的瞎撞隻能使生意失敗。
在探討中國企業成長史時,一些數據頗能讓人震撼:中國企業平均壽命7年左右,民營企業 平均壽命隻有3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5000家民營企業生存時間超過5年的不到一成。這就是 因為很多企業無理智地冒進,稍微取得點成績就發昏,極易做出快速擴張的決策,而且缺乏 科學的戰略計劃,又不注重基礎管理,當然容易導致失敗。
改革開放之初,一大批創業者是由天不怕、地不怕的“無知之勇”而走向成功的。初生牛 犢 之所以不怕虎,不是因為它比老虎還厲害,而是因為它不知道老虎有多厲害。
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會有很多階段能給這種“無知之勇”提供舞台。而勇氣是走在時代前 麵的探險者的必備的一種氣質。然而,如果說打天下首先靠膽量的話,更想長久地坐 天下就必須靠“見識”了。
溫州人能賺錢的地方就在於:昔日靠“無知之勇”衝殺出來的創業成功,麵對市場經濟的 遊戲規則已經大大改變的今天,他們不再盲目地“勇敢”,而是在智慧的基礎上做到“有知 之勇”。
七好公司董事長周建雲具有溫州人固有的特點和經商天賦,他在完成最初資本積累之後 ,不但第一個做了世界名牌在中國的總代理,而且是全國第一個收購世界名牌成為國際馳名 的意大利啄木鳥品牌在全球的唯一商標持有人,並擁有意大利、英國、法國等70多個國家的 啄木鳥商標使用權,二者均開了先河,被人們稱之為是一個敢於第一次吃螃蟹的溫 州人。
周建雲不走溫州人喜歡的“小商品,大市場”的路子的原因是什麼呢?他說:“計劃經濟是 產品經濟,市場經濟是品牌經濟。萬寶路品牌價值300多億美元,可口可樂價值244億美元, 百威價值102 億美元。美國經濟為什麼能獨占鼇頭?一靠高科技,二靠強大的世界級品牌優勢。但我們自 己創造名品、精品,打入國際市場,費時長,道路也非常艱難,很多中國製造都是打的外國 品牌進入國外市場,這樣,超額利潤被外國老板拿走了。因此,必須要改變中國人賣苦力而 外國人賺大錢的這種局麵。”
因此,周建雲不惜重金購買世界名品,以達到借殼發展的目的。利用別人的品牌優勢、 資源優勢、網絡優勢、管理經營優勢,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周先 生的膽識、氣魄和國際眼光,不愧為新一代的溫州商界的精英!
現在有種流行的說法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雖然成功者都是很努力的,但努力者不一定能 個個成功。假如選擇錯了時機、行業以及項目,一開始就注定了最終的失敗。而過人的見 識是做出正確的抉擇的最佳保證。
(四)溫州人最能吃苦
溫家寶總理在訪問意大利時對歡迎他的華僑說:溫州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 叫苦,這就是中國人的力量所在。
吃得苦中苦
有人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世界經濟走一步,中國經濟走兩步,浙江經濟走四步,溫州經 濟走六步。溫州是中國最具有活力的地方,而溫州人是最會賺錢的中國人!
溫州人為什麼能賺錢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有一點是舉世公認的,那就是吃苦耐勞 。關於這一點,相信全國人民都會同意的,為了賺錢,溫州人什麼苦都能吃,什麼髒活苦活 累活都肯幹,什麼自然災害都不怕。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幹常人不想幹的活,賺常人看不 上眼的錢。
“吃得苦中苦,方為成功人”,別以為商人賺的錢都是天上掉下來的,要知道,每一個銅板 都是他們走遍千山萬水、吃過千辛萬苦而掙來的血汗錢!
有個姓陳的溫州商人闖蕩法國時,每天都是工作15個小時。早晨天蒙蒙亮就開始做工,晚上 上了法語課以後還要做工,有整整5年的時間沒見過太陽。
威力打火機的老板徐勇水當年為籌集創業資金,將東北的鋁錠“倒運”到溫州賣。由於沒錢 雇人,他自己搬運鋁錠上火車,結果被脫手的鋁錠砸傷腳;為了“押運”車皮,他幾天幾夜 沒敢合眼。
襪子大王“浪莎”的翁榮金兄弟,1986年到新疆做生意。他倆在擁擠的火車上站了四天四夜 。翁榮金後來回憶說,那四天四夜漫長得仿佛是人的一生。到站的時候,兄弟倆的腿已腫得 不能走路了。後來兄弟倆又一起擺攤,每天吃兩頓盒飯,睡三四個小時。
周成建最初來到溫州謀生時,什麼髒活、重活都幹,一天隻吃一頓飯。最初創業的時候,他 白天賣服裝,夜晚做服裝,一天勞動16小時以上。
……
有句俗話說得好:隻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在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溫州老板中,幾乎人 人都有過受苦受難的日子,他們就是有吃苦的精神,熬過了艱難的歲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成功人。
能吃苦就能成功
溫州人今天的成功絕不是偶然,也絕不是運氣,而是憑著吃苦耐勞一步步取得的。當 年,國人嫌髒、嫌累、嫌苦、嫌沒有麵子的生意溫州人都願意做,不僅趨之若鶩,而且還能 持之以恒,因此迎來了今天的輝煌。
年輕的林建芳是在長春做生意的溫州大老板,1994年,他高中畢業後就跟著哥哥林建光赴長 春推銷汽車零配件。那個時候都是推銷別人的產品,對於這段經曆,林建芳的回憶就是“ 苦”。
由於當時林建芳沒有任何積蓄,隻有天天騎著二手的破自行車走街串巷去推銷,即 使是冬天也在跑。北方的嚴寒實在讓人難以承受,每次快堅持不下時,他總是以“溫州難 得一見白雪皚皚的場麵,能看看雪景也不錯”的話來安慰自己。
他不僅在身體上受苦,而且心理上也受巨大的壓力。因為那個時候溫州貨根本沒人要,為了 讓客戶接受 他的產品,林建芳想出一個法子,讓客戶試用一段時間,再付錢。靠這種促銷手段,也有一 些客戶在試用了產品後借口產品質量不行拒不認賬。林建芳隻能將滿肚子的委屈往肚裏咽。
這樣辛辛苦苦做了3年的推銷後,林建芳不僅有了一定積蓄,而且還建立起了良好的銷售網 絡。1997年,林建芳回到瑞安創辦了瑞安宏達汽車配件廠。林建芳心裏明白,企業如果要壯 大,必須發展更大的客戶,因此他通過各種關係找上了中國一汽。從提供3元一個的電阻 絲開始,後來逐漸發展到雨刷器、玻璃升降器等配件,憑借著可靠的質量,林建芳獲得了一 次又一次合作的機會。
有了與一汽的合作後,其他一些汽車生產企業紛紛主動上門尋求合作。2002年,林建芳在長 春創辦了吉林瑞鵬汽車電器有限公司。現在,林建芳已與一汽、長安、金杯等汽車生產商合 作,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
當年溫州人創業,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門路,甚至沒有多少文化,他們幾乎無一例外 是靠吃大苦、賺小錢才完成原始積累的。他們身體上不怕勞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業中不 怕起伏,創業中不怕艱險;他們能吃苦、敢吃苦、以苦為樂,所以最終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