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頓時惶惶,離席再拜,“劉備功微德薄,忝居平原相,猶自害怕不稱職,怎麼敢當徐州之大任。劉備本為大義而來救援,陶公此言是懷疑劉備有吞並之心啊?皇天在上,劉備心中若懷此念,祖宗不佑!”說完劉備拿眼神示意劉義遜趕緊幫忙說句話。
劉義遜臉抽了抽,劉備是不是認為自己啥都行啊?這我能幫什麼忙?
不過他也理解劉備的心情,誰能想得到,我就來幫一下你,你就這麼客氣,要把所有的家業送給我。
劉備不知道陶謙是覺的他和曹操畢竟名義上有殺父之仇,一旦徐州被破,曹操是怎麼也不會放過他的。現在曹操就快要兵臨城下,幹脆把徐州讓給劉備,自己躲回老家去。
就這樣,陶謙心裏還有點愧疚呢。
徐州牧名義上可以管轄徐州六郡,可實際上現在除去被曹操控製的,被地方勢力控製的,被賊寇襲擾的,能落到手裏三個郡就不錯了。
對劉備而言,隻要擋住了曹操,這是他的實力乘以三的好機會,當然這個前提如今看來並不現實。
劉備想的更多的是,自己一向以仁義為行事準則,今天如果答應了陶謙,一定會被人的口水給罵死的。
雖然那些人不知道實際的情況,但是他們眼紅劉備的氣運。
這份嫉妒足以讓他們抓住一個點,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的謾罵,攻擊,侮辱,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這種不講道理的邏輯,劉備懂,劉義遜也懂。
所以劉義遜開口道,“陶徐州雖是一片好心,然而此舉委實倉促了些。眼下曹操就要兵臨城下,還是以商議破敵之策為重。此事且容後再議。”
一旁急著跳腳的曹豹終於抓住了機會,“是是是,容後再議,還是容後再議吧!”
陳登父子沒說話,但是點了點頭,表示認可曹豹的言語。
徐州一眾將官剛才被陶謙給弄懵了,眼下見局勢有轉圜的餘地,紛紛出聲附和。
見這個場麵,礙於身份,糜竺也不好作聲。
陶謙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激動,徐州是一個整體,因為陶謙的到來,好不容易形成了平衡。
雖然曹操來攻,可是這種平衡依舊沒有打破。
如果接納了劉備,陶謙把徐州的大權交給了劉備。這一盤蛋糕是不是要重新劃分呢?之前的職務怎麼辦?
陶淵年紀大了,沒有多少精力和他們爭鬥。可劉備正當壯年,觀其言語,也不是個好相與的。
一旦讓他入主徐州,他肯定要掌握徐州很大一部分權利,那他們的權利豈不是就要被削弱了嗎?
所以他們絕對不會同意。
陶謙不想管他們,治理徐州的時候這些人給他添了不少堵,曹操伐徐州的這段時間也沒少給他臉色。
陶謙甚至懷著這樣的心情,不讓你們嚐嚐年輕人的滋味,你們就不知道老夫是有多麼好相處。
所以陶謙再三向劉備推讓,而劉備堅決不從。
看著場內所有人的臉色,劉義遜知道時機還不到,支持劉備的人太少了。
曹操的後院必定已經起火,等曹操一退,且再做計較。
劉義遜再次出言勸道,“陶公稍安勿躁,也不必急於一時。待明日玄德公送書信與曹操,勸其退兵。曹操如果不從,那時在與之廝殺。待殺敗曹操,再來議論此事吧。”
劉備一驚,愕然的看著劉義遜。你當我是誰呀?就算現在的陛下下詔書給曹操,他也不會退兵吧。我的書信能有什麼用?
可劉義遜話都說出來了,劉備也不好駁他的麵子,隻能尷尬的笑笑。
曹豹、陳登等一眾徐州官員不由一愣,像看傻子似的看著劉義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