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1 / 3)

孫喜喜今年十八歲,去年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準備複習一年,今年再考。他長得清眉朗目,寬肩長身,又愛穿西服,就像電影上的人。初中時,就有女同學給他寫信,表達愛意,還有上門來提親的,但都被他拒絕了。他一心要考大學。他認為,隻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夏家窯。走出夏家窯,是夏家窯這一輩的青年普遍的想法。他們認為上級政府對夏家窯的種種扶貧政策,其實都是白搭。什麼送電、撥款、傳授養長毛兔的技術,等等,都不是根本的辦法。根本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遷徙,丟下這塊不毛之地。當他們聽說二十年前,政府曾經動員夏家窯,遷到山下平地去,還給了遷移費。可夏家窯就是不走,有人呢,走了,走上個把月,花完了遷移費,又回來了。這一段曆史可把他們氣炸了。他們甚至還有人動心思,去鄉裏討回這個政策。可是鄉裏回答說,這可不好辦了,現在都分地了,二十年來,平地上的人口更稠密了,你們往哪兒插呢?誰能勻出地給外來戶呢?這樣,走出夏家窯,就隻有靠個人奮鬥了。像孫喜喜這樣有知識、有頭腦的青年,走出夏家窯的決心就更比別的青年要堅定、執著。可是,現在,他非但沒走出夏家窯,還埋在了夏家窯的山肚裏了。

孫喜喜他爹媽隻他一個孩子,還是個老來子,四十歲上得的,傳宗接代的指望都在他身上。興許是那遙遠年代,孫夏二姓爭窯的勝負結局,給後人留下的生存原則,夏家窯特別重子嗣。若不是人多,怎麼能打敗夏家,占山為王?人嘴能吃窮山,可是沒人呢,連窮山都沒了。人,是立足之本啊。夏家窯不怕窮,隻要有兒子,就是個富戶。院子裏,爬著帶小雞雞的,披屋裏,草蓋著壽材,那麼,就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做人的著落就有了,其餘都好說了。為了這,夏家窯每年都要欠下大筆的超生罰款,說實在,它的窮,有一半是罰窮的。村長,要不是為超生,部隊上帶回來的黨籍,怎麼能丟了。所以,這裏的青年,定親都早,怕人家女兒不肯來這窮地,就下大彩禮,夏家窯的彩禮大是著名的。這一來,又把它那一半,窮掉了。孫喜喜他爹媽,早為孫喜喜積攢下厚厚的彩禮,人民幣都掖在炕席底下,就等著定親那一天。無奈孫喜喜就是不要,硬是要上大學。就這麼一個兒子,什麼事都指著他,又什麼事都由著他,挺不好辦的。不過,孫喜喜就這件事上不聽大人的,其他地方,都是個好孩子,性格特別綿善,也孝順。這不,打井派義務工,他爹孫惠一個人就夠了,可他偏不,要頂他爹去。孫惠覺得兒子是頂他去死的,心都碎了。

孩子就這麼走了,孫惠用年前備下的板子發送了兒子。這板子原先是備給自己打壽材的,備料時怎麼想得到睡的會是自己的兒子?孫惠又覺得自己是送兒子去死的,年前就送上路了。真是過不去啊!發送完兒子,老兩口拾掇拾掇,就喝了農藥。幸好半路被人看見,奪下瓶子,再連夜送到鄉衛生院,救下了。人是回來了,可那心卻回不來了,隻剩一口氣罷了。村長看著並排躺在炕上的一對孤老兒,心想,怎麼才能救老人的心呢?村長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起了這麼一件事。

孫喜喜今年十八歲,去年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準備複習一年,今年再考。他長得清眉朗目,寬肩長身,又愛穿西服,就像電影上的人。初中時,就有女同學給他寫信,表達愛意,還有上門來提親的,但都被他拒絕了。他一心要考大學。他認為,隻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夏家窯。走出夏家窯,是夏家窯這一輩的青年普遍的想法。他們認為上級政府對夏家窯的種種扶貧政策,其實都是白搭。什麼送電、撥款、傳授養長毛兔的技術,等等,都不是根本的辦法。根本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遷徙,丟下這塊不毛之地。當他們聽說二十年前,政府曾經動員夏家窯,遷到山下平地去,還給了遷移費。可夏家窯就是不走,有人呢,走了,走上個把月,花完了遷移費,又回來了。這一段曆史可把他們氣炸了。他們甚至還有人動心思,去鄉裏討回這個政策。可是鄉裏回答說,這可不好辦了,現在都分地了,二十年來,平地上的人口更稠密了,你們往哪兒插呢?誰能勻出地給外來戶呢?這樣,走出夏家窯,就隻有靠個人奮鬥了。像孫喜喜這樣有知識、有頭腦的青年,走出夏家窯的決心就更比別的青年要堅定、執著。可是,現在,他非但沒走出夏家窯,還埋在了夏家窯的山肚裏了。

孫喜喜他爹媽隻他一個孩子,還是個老來子,四十歲上得的,傳宗接代的指望都在他身上。興許是那遙遠年代,孫夏二姓爭窯的勝負結局,給後人留下的生存原則,夏家窯特別重子嗣。若不是人多,怎麼能打敗夏家,占山為王?人嘴能吃窮山,可是沒人呢,連窮山都沒了。人,是立足之本啊。夏家窯不怕窮,隻要有兒子,就是個富戶。院子裏,爬著帶小雞雞的,披屋裏,草蓋著壽材,那麼,就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做人的著落就有了,其餘都好說了。為了這,夏家窯每年都要欠下大筆的超生罰款,說實在,它的窮,有一半是罰窮的。村長,要不是為超生,部隊上帶回來的黨籍,怎麼能丟了。所以,這裏的青年,定親都早,怕人家女兒不肯來這窮地,就下大彩禮,夏家窯的彩禮大是著名的。這一來,又把它那一半,窮掉了。孫喜喜他爹媽,早為孫喜喜積攢下厚厚的彩禮,人民幣都掖在炕席底下,就等著定親那一天。無奈孫喜喜就是不要,硬是要上大學。就這麼一個兒子,什麼事都指著他,又什麼事都由著他,挺不好辦的。不過,孫喜喜就這件事上不聽大人的,其他地方,都是個好孩子,性格特別綿善,也孝順。這不,打井派義務工,他爹孫惠一個人就夠了,可他偏不,要頂他爹去。孫惠覺得兒子是頂他去死的,心都碎了。

孩子就這麼走了,孫惠用年前備下的板子發送了兒子。這板子原先是備給自己打壽材的,備料時怎麼想得到睡的會是自己的兒子?孫惠又覺得自己是送兒子去死的,年前就送上路了。真是過不去啊!發送完兒子,老兩口拾掇拾掇,就喝了農藥。幸好半路被人看見,奪下瓶子,再連夜送到鄉衛生院,救下了。人是回來了,可那心卻回不來了,隻剩一口氣罷了。村長看著並排躺在炕上的一對孤老兒,心想,怎麼才能救老人的心呢?村長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起了這麼一件事。

這事就更遠了,要遠到打胡宗南的時節,幾十年的事情了。村長是五十年代生人,這事也是聽老人們說的。說的是,胡宗南進攻陝甘寧的時候,夏家窯跑來一個受傷的小女兵。不知是哪個部的,叫胡宗南的隊伍打散了。小女兵傷在肚子上,沿著一條古時挑炭的舊道,硬是爬到了夏家窯,鑽進了孫來家的草堆裏。那時,孫來他奶奶還是剛進門的新媳婦,早起抱草燒鍋,見那草堆都讓血染紅了,接著就看見草裏窩著個小女兵,小臉蒼白,眼閉著。小女兵在孫來家的草堆裏,窩了七天七夜,鄉親們都去看她。開始還想搬她進屋,可一動她,肚子上的洞就流血,再不敢挪她了。也不敢喂她吃喝,她一吃喝,肚子上的洞就流膿。她已經說不出話了,問她什麼也未必聽見。她隻是睡著,偶爾睜開眼睛,很安靜地看看天,夏家窯被山擠成狹縫的天空。她的眼睛特別黑,特別大,眼毛又長又密。看一會兒天,又合上了。她隻剩一口氣了,可這一口氣就是不散。鄉親們都落淚了,想她實在是舍不得走啊!那麼年輕,還沒有活過人呢。大家一起相幫著在孫來家草堆上搭了個棚,好替她遮擋夜裏的露水。草堆上摞幾床被,圍住她。小女兵顯得更小了,就像個嬰兒似的。就這麼,第七天傍晚,小女兵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咽氣前,她開口了,叫了聲“媽”,聲音很脆生,就像沒受傷的好人似的,可是緊接著就閉了眼。這時候,臉上竟有了絲血色,紅潤潤的。人們聽她叫媽,就想她媽在什麼地方正牽掛著她呢,哪想得到她是來了夏家窯呢?這一聲“媽”,就當是叫夏家窯吧!大家湊了副雜木薄板子,幾十年前的夏家窯,雖然不燒窯了,樹還是有幾棵的。大家湊了副板子,發送了她,將她埋在進村口高崗子墳地裏。人小,棺材小,墳也小,像個小土墩子似的。到了清明,自會有人在墳頭給她壓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