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家族(1 / 3)

阿加莎·克裏斯蒂的小說,很像是一種成人的童話,我想,孩子們所以能被童話吸引,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想象力,相信那些精靈是真實存在的。而成人在閱曆中儲備起的知識和認識,占去想象的空間,排除了信賴的條件,於是,精靈退出成人世界。可是,就像一種進化不完全的後遺症,成人依然保留有對不尋常事件的好奇心。現在,阿加莎·克裏斯蒂用成人世界裏認可的人和事,講述一樁接一樁的離奇故事——沒有比一樁殺人案更令人興奮的了。離奇故事裏的每一個細節,她都負責給予讓我們信服的解釋,就像《古墓之謎》裏,波洛所說,“完美的答案必須要把一切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阿加莎·克裏斯蒂就能夠將一切事情解釋得清清楚楚。而且,她不是求精辟,而是務實際,就像方才說過的,倘若阿加莎·克裏斯蒂要講述一個超出常理的故事,比如間諜類的,《暗藏殺機》《犯罪團夥》《桑蘇西來客》等,無論是罪行也好,偵破也好,所根據的理由就都懸了,顯見得不是她的強項。我覺得,馬普爾小姐的案件最體現阿加莎·克裏斯蒂故事的性質,那就是她在《平靜小鎮裏的罪惡》中說的:“一年到頭住在鄉下,人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性”。阿加莎·克裏斯蒂編織故事的線索,究其底就是“各種各樣的人性”,而且就是“一年到頭住在鄉下”所能看到的人性。因為,馬普爾小姐堅信一條:“人性都是相通的”。以此可見,阿加莎·克裏斯蒂筆下的犯罪,都是出於通常的人性,絕不會有現代犯罪的畸形心理。比如像英國當代推理小說女作家,露絲·藍黛兒所寫《看不見的惡魔》(台北新雨出版社),那個老罪犯,專門在黑暗的狹長的街道上,襲擊金發碧眼的年輕女郎,當他在公寓地下室發現一具同類形象的模特兒之後,便將襲擊衝動轉向這個橡皮人,因地下室亦有著黑暗、狹長的空間,能夠讓他在漸漸逼近對象時,積蓄起興奮感。不幸的是,這具橡皮模特兒被小孩子在遊戲中燒毀,於是,地麵上就又開始發生一連串的謀殺案。在此,謀殺便成為一種奇異的癖好,說是謀殺犯,其實倒更像是一個病人。阿加莎·克裏斯蒂的謀殺則有著常規的理由,懸念的設置和解答都不超出普遍人性的範圍,而且一定解答透徹,也就是“解釋得清清楚楚”。在《藏書室女屍之謎》中,馬普爾小姐說過一句:“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比較懂得人性”,那是老派人的人性觀念,是經驗主義的,可是很管用。比如《命案目睹記》,馬普爾小姐說:“我的一大優勢是了解埃爾斯佩思·麥克利卡迪太太……”埃爾斯佩思·麥克利卡迪太太不是一個富於幻想的人,所以,她說她看見了一樁謀殺案,那可能真的是發生了謀殺案。比如,《藏書室女屍之謎》,班特裏上校古色古香的書房裏,躺著一具打扮花哨的女屍,形成一幅“不真實”的畫麵,而馬普爾小姐看著女屍良久,輕聲說:“她很年輕”,她注意的是那種個人性質的因素;在《寓所迷案》裏,她世故地指出:“現實生活中,明顯的就是真實的”;《遲來的報複》裏,她又一次說:“犯罪的總是最明顯的人”;而在《懸崖山莊奇案》裏,尼克·巴克利小姐一次一次遭暗算,又一次一次化險為夷,最後卻是她的表妹馬吉·巴克利小姐被謀殺,大偵探波洛動用了好些“灰色細胞”,才總算明白這一個簡樸的真理:“我看到實際上隻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馬吉·巴克利被殺害了”!所以,不要小瞧了馬普爾小姐的認識論,看起來,老是老了些,可並沒有減弱說服力。

阿加莎·克裏斯蒂的小說,很像是一種成人的童話,我想,孩子們所以能被童話吸引,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想象力,相信那些精靈是真實存在的。而成人在閱曆中儲備起的知識和認識,占去想象的空間,排除了信賴的條件,於是,精靈退出成人世界。可是,就像一種進化不完全的後遺症,成人依然保留有對不尋常事件的好奇心。現在,阿加莎·克裏斯蒂用成人世界裏認可的人和事,講述一樁接一樁的離奇故事——沒有比一樁殺人案更令人興奮的了。離奇故事裏的每一個細節,她都負責給予讓我們信服的解釋,就像《古墓之謎》裏,波洛所說,“完美的答案必須要把一切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阿加莎·克裏斯蒂就能夠將一切事情解釋得清清楚楚。而且,她不是求精辟,而是務實際,就像方才說過的,倘若阿加莎·克裏斯蒂要講述一個超出常理的故事,比如間諜類的,《暗藏殺機》《犯罪團夥》《桑蘇西來客》等,無論是罪行也好,偵破也好,所根據的理由就都懸了,顯見得不是她的強項。我覺得,馬普爾小姐的案件最體現阿加莎·克裏斯蒂故事的性質,那就是她在《平靜小鎮裏的罪惡》中說的:“一年到頭住在鄉下,人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性”。阿加莎·克裏斯蒂編織故事的線索,究其底就是“各種各樣的人性”,而且就是“一年到頭住在鄉下”所能看到的人性。因為,馬普爾小姐堅信一條:“人性都是相通的”。以此可見,阿加莎·克裏斯蒂筆下的犯罪,都是出於通常的人性,絕不會有現代犯罪的畸形心理。比如像英國當代推理小說女作家,露絲·藍黛兒所寫《看不見的惡魔》(台北新雨出版社),那個老罪犯,專門在黑暗的狹長的街道上,襲擊金發碧眼的年輕女郎,當他在公寓地下室發現一具同類形象的模特兒之後,便將襲擊衝動轉向這個橡皮人,因地下室亦有著黑暗、狹長的空間,能夠讓他在漸漸逼近對象時,積蓄起興奮感。不幸的是,這具橡皮模特兒被小孩子在遊戲中燒毀,於是,地麵上就又開始發生一連串的謀殺案。在此,謀殺便成為一種奇異的癖好,說是謀殺犯,其實倒更像是一個病人。阿加莎·克裏斯蒂的謀殺則有著常規的理由,懸念的設置和解答都不超出普遍人性的範圍,而且一定解答透徹,也就是“解釋得清清楚楚”。在《藏書室女屍之謎》中,馬普爾小姐說過一句:“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比較懂得人性”,那是老派人的人性觀念,是經驗主義的,可是很管用。比如《命案目睹記》,馬普爾小姐說:“我的一大優勢是了解埃爾斯佩思·麥克利卡迪太太……”埃爾斯佩思·麥克利卡迪太太不是一個富於幻想的人,所以,她說她看見了一樁謀殺案,那可能真的是發生了謀殺案。比如,《藏書室女屍之謎》,班特裏上校古色古香的書房裏,躺著一具打扮花哨的女屍,形成一幅“不真實”的畫麵,而馬普爾小姐看著女屍良久,輕聲說:“她很年輕”,她注意的是那種個人性質的因素;在《寓所迷案》裏,她世故地指出:“現實生活中,明顯的就是真實的”;《遲來的報複》裏,她又一次說:“犯罪的總是最明顯的人”;而在《懸崖山莊奇案》裏,尼克·巴克利小姐一次一次遭暗算,又一次一次化險為夷,最後卻是她的表妹馬吉·巴克利小姐被謀殺,大偵探波洛動用了好些“灰色細胞”,才總算明白這一個簡樸的真理:“我看到實際上隻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馬吉·巴克利被殺害了”!所以,不要小瞧了馬普爾小姐的認識論,看起來,老是老了些,可並沒有減弱說服力。

如果說,馬普爾小姐包含了阿加莎·克裏斯蒂對個別人事的理解,那麼波洛則表現出阿加莎·克裏斯蒂對事物的整體概念,他標出了阿加莎·克裏斯蒂的智力水平。波洛不像馬普爾小姐,是從具體性入手,而是從抽象著眼。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著相對於內部性質的外部形式,外部的變形,往往可能意味著內容的轉化。中篇小說《死者的鏡子》裏,引他注意的是,自殺人的姿勢多麼“不舒服”,那麼就是說,死者可能應和著另一種性質的死亡。波洛特別講究事物的排序,排序完成,真相就顯現了。《尼羅河上的慘案》裏,他說:“我們知道的很多,可是邏輯上沒有連貫”,這就是說,排序出不來。在此,阿加莎·克裏斯蒂體現出邏輯性極強的頭腦,就像原始人陶罐上的雷電紋、魚形紋,意味著有能力將具體的印象歸納概括成抽象的形態,思維發生了本質性的進步。所以,在阿加莎·克裏斯蒂小說裏,生動的人性情節底下,其實網絡著一個圖案形式,這個圖案有序的變化,將具體的人性材料演變成種種形式。波洛喜歡將自己的推理形容為“拚圖遊戲”,在《陽光下的罪惡》裏麵,他向正玩著拚圖遊戲的加德納夫人描繪他的勞動:“您得把所有的碎片拚接在一起。最後的成品像鑲嵌畫一樣包含有多種顏色和圖案,每一塊奇形怪狀的碎片都必須被放入它自己的位置上。”有時候,會發生假象,就是說,有一塊“按顏色本該屬於毛毯的一部分,結果卻被用來構成一隻黑貓的尾巴”。事情常常是這樣,波洛手裏握著一塊碎片,看起來似乎和整個事件並不相幹,可就是這塊碎片,“放入它自己的位置上”,真相就顯現了。比如,《清潔女工之死》裏邊,首先引起波洛注意的是,從來不寫信的老婦人麥金蒂太太去買了一瓶墨水;《牌中牌》裏,橋牌局中,羅伯茨醫生莫名其妙地叫了“大滿貫”;《啞證人》則是,小狗鮑勃一夜在外,它的玩具球卻在樓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