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學發展觀要求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來觀察和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對發展中的各種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時也要學會“彈鋼琴”,注意次要矛盾。科學發展觀突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抓住了我國發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抓住了發展鏈條中的關鍵環節。發展,首要是經濟的發展,要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隻有在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各種矛盾,求得社會穩定,並在穩定的前提下謀求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要用發展來解決問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
(五)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本”的觀點看問題
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調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謀發展,依靠最廣大人民的力量謀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這一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實現“官本―民本―人本”的思維創新
官本,就是以“官”為本,一切為了做官。官本現象,在中國可謂“曆史悠久”。古人雖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其最終目的仍是“學而優則仕”。官本現象在意識層麵上的表現就是官本位意識,其直接表現就是官僚主義。一旦當官,就高高在上,老子天下第一,下麵的皆由我擺布,一個人的意誌成了大家的意誌。官本現象在製度上的根源是封建的等級特權製度。這種等級特權製度使處在不同級別上的官員有著不同的待遇。級別越高,待遇越高,權力越大,享受也越好,製約也越少。有了官,也就有了一切,“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以,在這種製度下,“往上爬”就成了各級官員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選擇。“官本”現象在現實層麵上的表現就是一切為了當官,當官成了讀書人追求的奮鬥目標。官本現象的實質是官統治民,為維護君權而防止民眾鬧事。
民本是相對於官本而言的一個概念。有民才有官。民本思想在我國也古已有之。《尚書》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左傳》曰:“利民為本”。孟子也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雖然民本思想的最終目的是要維護統治者的長久統治,實質仍在於“官本”,但民本思想體現出了其積極的意義,是對“官本”的一種局部否定,其核心就在於體現了“民”的重要性,承認“民”是社會和國家財實的主要創造者,離開“民”,統治就無從談起。荀子曾以舟水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個觀點,到了唐代,又被唐太宗和魏征君臣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本相對於官本和民本而言,已無所謂“官”、“民”之分,它強調“以人為本”。無論“官”還是“民”,大家都是“人”,彼此都是平等的,都應體現人的價值。人本社會應當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理想形態。共產主義從本質上講應當是一個人本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麵地發揮他們各方麵的才能”,“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作為一個人本社會,具體來說,應體現如下幾點基本要求:第一,機會均等;第二,弱勢群體得到有效救助;第三,利益分配應均衡;第四,製度體係應當為每個人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空間;第五,“和諧”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題,這裏不僅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第六,人自身成為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第七,社會權力體係達到“一般均衡”狀態,沒有“特權”;第八,公平與效率有機統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領導思維理論,既與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有著很多的區別,又不同於傳統的儒家學說。它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人性主義和一般意義的人文主義,不是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本主義,不是內涵狹窄的人道主義。它集人類先輩之精華,棄祖宗之糟粕。它是馬克思人本主義哲學的繼承與發展,是關於社會發展領導思維創新理論的第一次完整、簡明、科學的表述。真正實現人本,應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終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