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於這一理論是將農村存在無限的勞動力供給而城市不存在失業、工資水平與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等假設作為分析基礎的,故既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也使理論的合理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拉尼斯和費景漢發展了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拉尼斯和費景漢定義了“隱性失業”的概念,即農業部門存在邊際生產力大於O、小於固定製度工資的一部分生產力,勞動力停止轉移的“轉折點”是工資等於其邊際勞動生產力。他們還認為,農業部門不僅提供剩餘勞動力,還提供剩餘產品,農業剩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實現經濟發展需要工業和農業平衡發展。拉尼斯和費景漢還提出了“短缺點”的概念,他們提出警告:隻要忽視農業生產,就會出現食品危機。在農業勞動力減少到“短缺點”之後,農業部門必須發生技術進步,他們把這種技術進步稱為中性農業技術變化。拉尼斯和費景漢與劉易斯在主要觀點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拉尼斯和費景漢強調農業部門對工業部門的作用,必須實現現代工業與農業部門的平衡,才能實現經濟的均衡增長。不但如此,拉尼斯和費景漢還十分重視技術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技術進步與資本同樣是促進生產率提高的根本途徑。因此,要實現從農業社會向現代經濟增長的轉型,瞬間實現均衡是不可能完成的,勞動力的重新配置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需要勞動力的釋放和吸收結合起來,不斷地調整,最終實現兩大生產部門的一般均衡。
(二)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理論
針對20世紀5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對待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主流觀點,即隻有通過工業化才能實現經濟起飛,而農業是停滯的、農民是愚昧的,農業不能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充其量隻能是為發展工業提供勞動力、市場和資金等,舒爾茨⑷指出:並不存在使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部門不能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基本原因。歐洲、日本、墨西哥等國正是通過農業而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他認為傳統農業是不能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隻有現代化農業才能做出重大貢獻。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化農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舒爾茨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分析:
1.傳統農業的基礎特征
首先,舒爾茨定義傳統農業為: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可以稱之為傳統農業。為了對傳統農業的特征做出進一步分析,他駁斥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種是有名的隱蔽失業理論。他通過對危地馬拉的帕那加撤爾和印度的塞納普爾這兩個傳統農業社會的詳細調查後駁斥了第一種觀點,得出結論:在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相反,傳統農業的要素配置達到了很高的效率。他認為,在傳統農業中農民並不愚昧,農民多年來的努力,使現有的生產要素配置達到了最優化,重新配置這些生產要素並不會使傳統農業的生產增長,外來的專家也找不到發展中國家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配置有什麼低效率之處。
舒爾茨還對劉易斯和羅森斯坦—羅丹等人提出的農業的隱蔽失業理論即“零值農業勞動學說”提出了批評。“零值農業勞動學說”是指傳統農業中有一部分人的邊際生產率是零,盡管這些人在幹活,實際上對生產毫無貢獻。這種就業實際是隱蔽失業,把這些人從農業中抽走,並不會使農業生產減少。他認為,“貧困社會中部分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學說是一種錯誤的學說”。他根據印度1918年—1919年流行性感冒引起的農業生產下降的事實證明了,勞動力的減少必然使農業產量下降。
2. 傳統農業為什麼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
既然傳統農業中的生產要素配置合理,也不存在隱蔽失業,那麼,傳統農業為什麼停滯、落後,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呢。一般的看法認為,傳統農業中儲蓄率和投資率低下,缺乏資本,而儲蓄率和投資率低下的原因又是農民沒有節約和儲蓄的習慣,或者缺乏能抓住投資機會的企業家,而他則認為,傳統農業中的確存在儲蓄率和投資率低下、資本缺乏的現象,但根源並不是農民儲蓄少或缺乏企業家,而在於傳統農業中對原有生產要素增加投資的收益低,對儲蓄和投資缺乏足夠的經濟刺激。為了說明這一點,舒爾茨提出了收入流價格理論。收入流價格理論實際上是用西方經濟學中傳統的平衡分析法來說明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它的基本觀點是:“收入是一個流量概念,它由每單位時間既定數量的收入流組成,例如,每年的收入流為一美元。因此,收入流數量的增加就等於經濟增長。”要得到收入流,就必須得到收入流的來源,要增加收入流就要增加收入流的來源。收入是由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所以收入流的來源就是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是有價值的,在這一意義上,收入流是有價格的。研究經濟增長就應該研究收入流的來源以及價格。所以,中心經濟問題就是要解釋由什麼決定這些收入流的價格。
舒爾茨用收入流價格理論解釋了傳統農業停滯落後、不能成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原因。他分析說,在傳統農業中,由於生產要素和技術狀況不變,所以持久收入流來源的供給是不變的,即持久收入流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另一方麵,傳統農業中農民持有和獲得收入流的偏好和動機是不變的,所以對持久收入流來源的需求也不變,即持久收入流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這樣,持久收入流的平衡價格就長期在高水平上固定不變。這就說明了來自農業生產的收入流來源(生產要素)的價格是比較高的,即傳統農業中資本的收益率低下,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增加儲蓄和投資,也無法打破長期停滯的平衡狀態。資本收益率低下,也就是收入流來源的價格高,即社會所依靠的生產要素是昂貴的經濟增長源泉。因此,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就在於尋找一些新的生產要素作為廉價的經濟增長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