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縣域經濟是作為係統而存在的,在縣域範圍內存在的、不論是農業、工業、交通業以及商業、旅遊業等等,他們是相互促進、相互聯係的一個整體。當人們開展其中一項經濟活動時都將使其它任何一種產業係統的內部結構產生變化。因此,發展縣域經濟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整體性特點,做到服從國民經濟的大局,樹立“全國一盤棋”等思想,不能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麵。隻有這樣,縣域經濟才能在國民經濟大係統、大網絡中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三、縣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的關係
從上述縣域經濟的內涵和特征可以看出,縣域經濟與區域經濟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就聯係方麵而言,縣域經濟屬於區域經濟範疇,遵循區域經濟學一般理論和發展規律,是區域經濟中的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殊形態。就區別方麵而言,縣域經濟雖然屬於區域經濟範疇,但它是一種特殊性的區域經濟。其特殊性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麵:
1.從結構特征看
縣域經濟具有地理空間概念上的確定邊界,即行政區劃邊界,且具有高度
的穩定性,它不會隨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而改變。而經濟學上的區域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它將不斷調整、布局和組合。
2.從結構形成看
縣域經濟係統的空間結構,是基於自然、曆史、人文、社會等多因素背景,
根據行政統治功能需要,用行政手段確定的組織現象。區域經濟係統的空間結構形成,是因為經濟活動過程中區域間的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依賴而產生的自組織現象的結果。因此,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取決於區域內自組織能力強弱。某一區域經濟活動自組織能力強,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就高,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就比較發育完善。經濟落後地區,由於經濟活動的自組織能力弱,因此就很難形成完善的區域經濟結構。
3.從結構功能看
縣域經濟既有經濟結構功能,又有行政結構功能,而區域經濟僅有經濟結構功能。表現在經濟調控功能上的差別,就是政府這隻“有形的手”發揮作用力度與方式不同。縣級政府是中國政權組織結構中處於最基層一級且具有完整政府功能的組織,國家設置的各種經濟管理部門基本上都延伸到縣。縣級政府可以運用自身相對獨立的行政功能,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更加直接的“幹預”。因此,政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然而,在經濟區域中存在著若幹個行政主體,政府對經濟調控,隻能是在若幹個行政主體中采取協調的方式,製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間接地引導區域經濟的發展。
總之,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主導型的區域經濟,或稱之為行政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則是指經濟主導型的區域經濟,或稱之為經濟區域經濟。行政區域經濟是受行政區域政府經濟職能直接影響而形成的相對獨立運行的極化區域經濟。經濟區域經濟是受地域分工、自然資源分布、經濟及其增長極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響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區域經濟之間或同一行政區域經濟內運行和發展一體化的同質區域經濟。縣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的區別,決定了縣域經濟在學科領域和價值上具有獨立性、特殊性;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也決定了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二節 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種類型,是微型化的國民經濟。許多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如何使發展中國家均衡、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實現從貧困到富裕。國內外有關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支點。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離開了合理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縣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失去依托。
(一)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二元經濟作為發展經濟學的一種概念是劉易斯提出的。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弱小的工業部門與相對強大的農業部門並存的二元經濟結構。劉易斯考察了印度和埃及等許多發展中國家,發現農業部門存在著大量剩餘勞動力,這部分農業勞動力存在卻不產生任何價值,對於農業部門是多餘的,即“0邊際勞動生產力”。劉易斯的經濟發展模型正是基於這樣的觀察和假設展開的。對於農業部門來說,勞動力有剩餘,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為零甚至為負數,農業勞動者隻能在維持生活的低工資水平上提供勞動;對於工業部門來說,隻要提供稍微高於農業部門的工資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由於工業部門存在資本的積累,可以通過利潤的再投資擴大規模,從而增強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這樣,農業部門在剩餘勞動力流出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工業部門得到勞動力的供給而有效的擴張。兩大部門就會到達農業勞動部門停止撤出勞動力的“轉折點”。農業勞動力減少到一定程度時,農業總產值開始下降,農產品的價格開始上漲,農業勞動力的工資上升,要想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工業部門必須提高工資。到了“轉折點”之後,如果工業部門還需要農業勞動力撤出,可行的途徑隻能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增加農業剩餘產品。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