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向王樂義同誌學習 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1 / 2)

向王樂義同誌學習,就要像他那樣不斷創新、帶民致富。王樂義同誌隻讀過小學,但他靠著富民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堅持用科學的理論、先進的知識武裝頭腦,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克服種種困難,衝破重重障礙,帶領群眾創造、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生產技術,並不斷加以改進和創新,結束了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曆史,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走上致富道路。 王樂義在2005年4月7曰向胡錦濤總書記彙報工作時說,他們的蔬菜大棚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大棚是用土壘的,檔次低,麵積小,效益差;第二代大棚用磚砌成,空間大,最大限度利用了土地,農民增收快;現在用的是第三代大棚,中間沒有立柱,便於機械化作業,還推行了節水灌溉,效益很高。同誌們可以想一想,既然一次創新就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為什麼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王樂義,還要鼓足勁實現再次三次創新呢?他不斷對蔬菜大棚技術進行科學改造,創造了蔬菜生產、管理的實用技術,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民走上富裕之路,而且造福於全國的農民兄弟。這一切,都是由於他有著一種“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當前,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文化程度絕大多數都高於王樂義同誌,但為什麼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呢?這既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也是我們應該努力解決的問題。因此,學習王樂義同誌,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保持時俱進的精神狀態,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增強服務“三農”的新本領,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取得新成績,做出新貢獻。

向王樂義同誌學習,就要像他那樣胸懷全局、無私奉獻。王樂義同誌認為,一村一鎮富了不算富,全國的農民兄弟都富了才算真的富。他身懷致富的本領,舍小家顧大家,不僅把自己學到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無私地奉獻給鄉親們,而且還幫助其他地方的農民兄弟富起來。最初,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來聘請王樂義做顧問,學習這項技術。一聽說要外傳技術,許多村民不約而同地找到王樂義:“樂義啊,你受這麼大難為,才為大夥找到了一把‘金鑰匙’,可不能輕易傳出去,咱先封鎖3年,等‘發’起來再說。”可王樂義心裏想: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三元朱村的今天?當初不是人家把技術無私地傳給我,我們三元朱人怎麼能有這把“金鑰匙”?再說黨號召共同富裕,咱們富了,怎能忘了全國的農民兄弟。他拿定主意:一定要說服黨員群眾,把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傳出去。在黨員會上,王樂義情懇意切地說:“我們是黨員,就要考慮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另1人,外地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 就是憑著這種胸懷全局、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長江以北11個省、市、區,舉辦3000多期技術培訓班,分文不取、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了千家萬戶。他以一個農民的樸實和執著,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把科技致富的星星之火撒播在廣闊的土地上,照亮了千千萬萬農民的致富之路。因此,學習王樂義同誌,就要像他那樣,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係講大局、講風格、講奉獻,為農民致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懈奮鬥。

向王樂義同誌學習,就要像他那樣不斷創新、帶民致富。王樂義同誌隻讀過小學,但他靠著富民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堅持用科學的理論、先進的知識武裝頭腦,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克服種種困難,衝破重重障礙,帶領群眾創造、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生產技術,並不斷加以改進和創新,結束了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曆史,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走上致富道路。 王樂義在2005年4月7曰向胡錦濤總書記彙報工作時說,他們的蔬菜大棚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大棚是用土壘的,檔次低,麵積小,效益差;第二代大棚用磚砌成,空間大,最大限度利用了土地,農民增收快;現在用的是第三代大棚,中間沒有立柱,便於機械化作業,還推行了節水灌溉,效益很高。同誌們可以想一想,既然一次創新就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為什麼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王樂義,還要鼓足勁實現再次三次創新呢?他不斷對蔬菜大棚技術進行科學改造,創造了蔬菜生產、管理的實用技術,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民走上富裕之路,而且造福於全國的農民兄弟。這一切,都是由於他有著一種“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當前,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文化程度絕大多數都高於王樂義同誌,但為什麼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呢?這既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也是我們應該努力解決的問題。因此,學習王樂義同誌,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保持時俱進的精神狀態,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增強服務“三農”的新本領,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取得新成績,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