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樂義同誌學習,就要像他那樣胸懷全局、無私奉獻。王樂義同誌認為,一村一鎮富了不算富,全國的農民兄弟都富了才算真的富。他身懷致富的本領,舍小家顧大家,不僅把自己學到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無私地奉獻給鄉親們,而且還幫助其他地方的農民兄弟富起來。最初,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來聘請王樂義做顧問,學習這項技術。一聽說要外傳技術,許多村民不約而同地找到王樂義:“樂義啊,你受這麼大難為,才為大夥找到了一把‘金鑰匙’,可不能輕易傳出去,咱先封鎖3年,等‘發’起來再說。”可王樂義心裏想: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三元朱村的今天?當初不是人家把技術無私地傳給我,我們三元朱人怎麼能有這把“金鑰匙”?再說黨號召共同富裕,咱們富了,怎能忘了全國的農民兄弟。他拿定主意:一定要說服黨員群眾,把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傳出去。在黨員會上,王樂義情懇意切地說:“我們是黨員,就要考慮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另1人,外地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 就是憑著這種胸懷全局、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長江以北11個省、市、區,舉辦3000多期技術培訓班,分文不取、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了千家萬戶。他以一個農民的樸實和執著,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把科技致富的星星之火撒播在廣闊的土地上,照亮了千千萬萬農民的致富之路。因此,學習王樂義同誌,就要像他那樣,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係講大局、講風格、講奉獻,為農民致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懈奮鬥。
向王樂義同誌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嚴於律己、清正廉潔。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幹部工作生活在基層,工作基礎和條件較差,雖然我們也會麵臨著權力、金錢的誘惑,但更多的是麵臨著如何處理好親情的考驗,這也是農民群眾關注最多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最能體現出一個農村黨員幹部的精神品質和素質修養。說的再好,沒有實在具體、讓人信服的行動和良好形象,群眾也不會信任支持,當然也會影響到我們黨在農村的光輝形象。從王樂義對自己母親的孝心和對全村老人的關懷以及選任村幹部的標準要求來看,他是一個地地道道講究親情的人。但王樂義的可貴之處就是在於他既講究親情又超越親情,正確地處理了親情與原則、講究親情與嚴於律己的關係。1979年3月,三元朱村分到一個招工指標,當時的公社黨委考慮到王樂義帶病為大夥辛苦操勞,家裏子女又多,就把這個指標“帶帽兒”下給了王樂義的大女兒王月榮。當時王月榮16歲,正好初中畢業,和村裏的年輕人一樣盼望著進城當工人。可王樂義堅決把指標讓給了別人。他說:“作為村支部書記,我女兒占了這指標,大家就會戳脊梁骨,在農村群眾中給黨抹黑。”女兒一時想不開喝農藥自盡了。這成為王樂義的終生遺憾。但當回憶起這件事時,他說: “人心都是肉長的,誰不疼愛自家的子女?可我是村書記,不能讓村民戳咱的脊梁啊!”沒有豪言壯語,但他樸素的話語裏,孕育著一個基本原則: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絕不能拿來謀取私利。當權力不是為民謀利,而是為己、為小利益集團謀利時,得利的是極個別人,受損的就是整個黨和政府的威信。就是這樣,王樂義同誌一貫嚴格要求自己,站得正,行得直。他自覺按照黨的原則辦事,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事事為黨員群眾做出表率。王樂義常說: “光知道顧自己不能當支書;自己身不正,怎麼能讓人服氣。當幹部的隻有堂堂正正做人、心裏時時裝著大家,才能有號召力。”他生活上最低要求,工作上最高標準,一身正氣,公道正派。他把好處讓給群眾,把困難留給自己,在群眾中樹立起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因此,學習王樂義同誌,就要像他那樣,時刻以黨的事業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自覺履行共產黨員的職責,遵守黨的紀律,堅持黨性原則,嚴於律己,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通過開展“向王樂義同誌學習”的活動,一定能夠在廣大農村影響並帶動起來千千萬萬個“王樂義”,把學習先進事跡的激情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實踐融合起來,在新的曆史時期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