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學習王樂義“不斷創新 帶民致富”的崇高追求(3 / 3)

2.“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質特征和獨有品格。依靠創新,人類擺脫了史前的愚昧時代,邁進文明的門檻;依靠創新,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當今世界,創新尤其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成為民族興旺的助推器:中華民族從來都是樂於創新、勇於創新的民族。從燧人取火的傳說到四大發明的貢獻,從“兩彈一星”到神舟六號飛天的壯舉,我們民族創新的腳步,從來都不曾停歇。創新為我們帶來了驕傲與光榮;每一項創新都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堅韌探索,都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從本質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曆史,我們的民族正是因為創新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勇於創新並善於創新,對一個國家來說,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對於一個村來說,這個村的發展和前進也就有了重要的支撐和動力。現在,麵對國際國內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的創新,必須繼續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

勇於創新並善於創新,是王樂義的追求和品質。這也是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幹部學習王樂義的重要方麵。

王樂義不甘於種菜還得燒煤的無謂耗費,不相信冬天的太陽不能提供充足的熱量,不滿足北方人餐桌上的蘿卜白菜。他總是挺立前沿、勇居先鋒,成功試種無公害蔬菜,走出了蔬菜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的新路子,為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助上了一臂之力。

作為一名農村老黨員,王樂義雖然隻有小學文化,但卻認準了要通過新技術去改變傳統的蔬菜生產方式,提高蔬菜種植業的生產力水平。在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後,他又繼續創新,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產技術始終保持著領先水平。在最初建大棚的過程中,他經過多次試驗,對學到的大棚技術從牆體、棚頂結構、大棚骨架、覆蓋薄膜、方位五個方麵進行了改革,研究成功了深冬不需加溫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術。

在大田裏搞冬暖式大棚的試驗成功了。但就在鄉親們對把這項技術推廣出去心有顧慮的時候,王樂義再次顯示出他不凡的見識和創新意識:三元朱村要在大棚蔬菜上再做新文章,始終保持生產技術的領先。他們在村裏建起了科技大樓,先後從中國農科院等單位聘請專家教授進行技術指導。

隨著大棚蔬菜技術在全國的推廣,全國蔬菜生產的麵積迅速擴大,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有人斷言,三元朱勢必會被自己掀起的波浪淹沒。但三元朱村十多年來,一直引領著全國蔬菜種植的新潮。有人不解。說起秘訣,王樂義用了一句比較“高雅”的話來回答:“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他帶領村民們不斷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大棚立體種植、大棚水果、大棚養殖等先後獲得成功,並派人到日本、荷蘭學習,引進了國內外150多個名優新品種。1998年,三元朱村與香港一家公司聯合成立了魯光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綠色蔬菜的生產、加工、銷售。他們還與哈慈集團合作投資1000萬元搞起了大棚保健菜實驗開發,產品已經打入了許多大中城市的超市。

可以說,任何先進和創新都是具體的、發展著的,都是相對的,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也不等於永遠先進。王樂義的創新實踐正說明了這一點。

三元朱人手把手教會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種菜的農民,競爭對手遍及全國。但王樂義是一個不怕有競爭對手的人。他的秘密武器是: “什麼時候都要有‘一招鮮’。”他牢牢握住創新這把利劍,始終占領蔬菜種植技術的“製高點”。在他的帶動下,320多個新品種、130多項新技術、80多項現代化設施先後在三元朱紮下根來。

三元朱成了全國大棚蔬菜的試驗田,靠“‘一招鮮’吃遍天下”。

王樂義創新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1992年無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開發成功,在全國叫了“獨份兒”!到1995年,壽光形成了以三元朱村為中心的2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優質蔬菜新聞發布會,建起了壽光一北京的“綠色通道”。

1997年,與香港一家公司合作,研製蔬菜生產和加工新技術;1998年與哈慈集團合作,成功生產了SOD西紅柿、SO草莓、中華壽桃等保健蔬菜、水果;1998年4月1日,三元朱第一車蔬菜運到俄羅斯市場,10噸西紅柿不到兩天銷售一空。2001年,三元朱的300畝大棚被農業部授予國內首批“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他們的優質蔬菜擺進了首都北京的大型超市。

2001年7月,“樂義”牌蔬菜商標問世。在印有王樂義頭像的蔬菜包裝箱內,一張小小的信譽卡,一應俱全地寫著產地村、責任農民的姓名、聯係電話等。王樂義說:“菜銷往哪裏,卡跟到哪裏,要是出了問題可一追到底。”小小的“名片”昭示著“可追究製蔬菜”的誕生,給客戶吃上了“定心丸”。

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王樂義又帶領全村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他在村裏成立了專門搞蔬菜加工、營銷的公司,走出了“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經檢測合格的蔬菜統一使用“樂義”商標。這樣一來,農民的責任心強了,蔬菜的質量有了保證,收益也更高了。不僅三元朱,周邊的村也紛紛加入進來,“樂義”商標真正成了一塊金字招牌。

這些年,王樂義去過的國家也不少了,來訪的、結交的“洋朋友”也不少了。2005年,王樂義又與來自美國、以色列等八個國家的農業專家和科研機構達成協議,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壽光國際農業科技培訓中心”。這是他的又一得意之筆。他自豪地宣稱: “在這裏,農民不出國門,就能學到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從這裏走出去的農民不再是技術員,而是與國際接軌的農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