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來聘請王樂義做顧問,學習這項技術。一聽說要外傳技術,許多村民不約而同地找到王樂義:“樂義啊,你受這麼大難為,才為大夥找到了一把‘金鑰匙’,可不能輕易傳出去,等咱們‘發’起來再說。”可王樂義心裏想: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三元朱的今天?當初不是人家把技術無私地傳給我,我們三元朱人怎麼能有這把“金鑰匙”?再說黨號召共同富裕,咱們富了,怎能忘了全國的農民兄弟。他拿定主意:一定要說服黨員群眾,把大棚技術傳出去!黨員會上,王樂義情懇意切:“我們是黨員,就要考慮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別人,外地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
1990年,他在壽光市跑了4萬多公裏,指導建起5130個大棚,全部獲得成功。第二年,他又指導建起了l萬多個大棚。如今壽光市以大棚蔬菜為主的蔬菜生產已發展到80萬畝,年產蔬菜35億公斤,收入3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蔬菜之鄉”。王樂義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全國。10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長江以北11個省、市、自治區,舉辦了3000多期技術培訓班,發放科普書籍8萬多冊、錄像帶5000多盤,毫不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了千家萬戶。
1993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位領導同誌到三元朱村考察,對王樂義說:“新疆一年有8個月吃菜從外地運,你能不能幫我們新疆發展大棚蔬菜?”沒過兩個月,王樂義就帶領6名技術人員到了新疆哈密地區,幫助他們搞起了26個大棚。次年,他又帶著42名技術員再次進疆,從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傳授技術。短短幾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天山南北,新疆人吃菜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
1995年7月,王樂義應邀到延安講課,所見所聞深深地打動了他。回到三元朱村,他立即召開了黨員幹部會:“延安是革命聖地,為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但現在群眾仍沒有擺脫貧困。延安需要發展大棚蔬菜,我建議選一個技術好、能吃苦的黨員去,工資和路費由村裏出。”幾天後,黨支部成員王佃軍帶著村裏無償提供的蔬菜種子和農膜等材料,趕到了延安市甘泉縣虎皮頭村,很快就幫助建起了幾十個蔬菜大棚。後來,王樂義又向延安增派了技術員,使延安的大棚蔬菜迅速發展起來。目前,三元朱村有160多名技術人員常年在外傳授技術,其中27人被當地聘為科技副鄉(鎮)長、2人被聘為科技副縣長。
對外地來三元朱村學習參觀的,王樂義更是敞開大門,來者不拒,熱情相待。十幾年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參觀者近百萬人次,為外地培訓技術員2700多名。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和個人有難處的,他總是有求必應,傾心相助。1992年4月,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個小夥子,借錢來到三元朱村學習。沒地方吃飯、住宿,王樂義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裏吃,住在村辦公室。小夥子學成回家時,王樂義又親自掏錢給他買上了價值400多元的種子、農膜和農藥。小夥子回去後,大棚搞得很成功,收益非常好。小夥子逢人就誇:“多虧了山東的王樂義大叔。”1996年4月12日,雲南省彝良縣下崗工人段雲華、段雲良姐弟倆,千裏迢迢來到三元朱村,流著淚向王樂義訴說了生活的艱辛。王樂義安慰他們說: .“放心吧,你們這就是到家了。”他特意為姐弟倆在村委會大院安排了食宿,指定了教師。姐弟倆在三元朱一住就是兩個月。學成後,王樂義又給他們寄去了130公斤豆種。一茬下來,姐弟倆收入7000多元。他們寫信給王樂義說:“在您身上,我們不僅學到了技術,也學會了做人。”除了南來北往的人,還有大量的信件寄給王樂義,每月都有上百封,有人要學技術,有人要討資料,有人要買種子……他堅持每封來信都編上號,認真回複,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
從王樂義身上,我們可以真切地領略到什麼是新時期共產黨人應有的大局觀念和大局意識。他啟示包括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幹部在內的當代共產黨人,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著眼於全黨全國的發展大局。我們學習王樂義,就是要做到胸懷大局,將自己所擔負的工作與大局聯係起來,認清自身工作以及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跳出一時一地的局限,以寬廣的眼界審時度勢,以共產黨人應有的全局眼光權衡利弊得失,做胸懷大局、維護大局和服務大局的表率。如果隻看到局部利益和本地利益,總是不適當地特別強調局部工作,要求全局利益去服從局部利益和本地利益,這是黨性不純的表現,也是黨的宗旨和紀律所不允許的。
2.“全國農民是一家”
當前,我們黨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農村黨員幹部的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在這方麵,王樂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我們廣大農村黨員幹部就要像他那樣忠誠黨的事業,為民謀福利,帶領群眾腳踏實地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我是三元朱的村支書,我還是個共產黨員,黨號召共同富裕,咱們富了,怎能忘了其他的農民兄弟,全國農民是一家!”這就是王樂義!他幫助新疆和延安發展大棚蔬菜的行動最能說明他的這一胸懷和品質。
1995年5月,延安地區的地委書記和專員到三元朱考察,他們對王樂義說:“王書記啊,延安要有你們這個樣子就好了!你能不能派人到我們那裏去幫著搞大棚?”王樂義一口答應下來:“行!延安是革命聖地,我們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老區人民……”兩個月後,王樂義到了延安。他帶病為翻山越嶺趕來的全地區一千多名黨員幹部、技術骨幹講課。從延安回來後,他又派技術能手,帶上價值近6000元的黃瓜、西紅柿、韭菜、大蔥種子和農膜等大棚材料去了延安。後來,村裏又不斷往那裏增派技術員,他們需要的新技術、新品種也及時送過去。幾年來,延安地區的大棚蔬菜發展迅速,現在僅甘泉縣就有大棚蔬菜2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