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王樂義“胸懷大局 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3 / 3)

新疆是王樂義這些年來去得最多的地方。1993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的主要領導到三元朱村考察,他對王樂義說:“新疆一年中有8個月吃菜要從外地運,你能不能幫助我們新疆發展大棚菜?”過了一個月,王樂義就帶上6名技術員進了疆。先到哈密,他與技術員分析了各方麵的條件後,詳細研究了建造大棚和對大棚菜管理的具體措施,並留下兩名技術員。他又去了烏魯木齊,在那裏也留下了兩名技術員。後來又到了伊犁、昌吉州……他邊走邊講,給農民講解大棚技術、大棚經濟效益,對當地領導講組建市場,為菜農服務。當時,就幫助當地先搞起了26個大棚,當年獲得成功。

1994年,他又帶著42名技術員再到新疆。這一年,從南疆的和田、阿克蘇、塔什到中疆北疆的哈密、伊犁、昌吉州及農一師、農二師、農四師等六七個農墾師,都發展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兩三年的時間,新疆結束了了傳授技術,王樂義每年都要拿出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去新疆。

1999年黨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成了全國人民都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來,王樂義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到西部去得比較多,為西部省份培訓的技術員也比較多,僅到新疆就十多次,增派到新疆的技術員也有幾十人。如今,由他牽頭的魯光農業科技培訓中心在新疆、貴州等地開辦,西部農民不用大老遠跑過來,就能學到先進、實用的蔬菜種植技術。2005年,由王樂義創辦的“國際農民培訓基地”也進一步加快了建設步伐,在這位中國蔬菜大王的努力下,從三元朱村不久將走出我國第一批手持國際證書的國際化農民專家。

3.“這個分紅的錢我一分不拿”

農村黨員幹部要具有無私奉獻、甘願吃虧的精神品質。因為,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們共產黨人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王樂義之所以受人愛戴,就是因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因為他積極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讓大多數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的信念和追求。

1996年,王樂義在人民大會堂接過了1萬元的“農業獎勵金”。拿到錢,他先到農科院買了3600多元的新.種子。回家路上,得知天津有一項無土栽培芽菜的新技術,他就在天津下了車,問清情況後,急匆匆回到村裏,領上村裏的技術員返回天津學習。交學費,買材料、種子,再加上請技術員,1萬元獎金隻剩下不足3元。回到家裏,老伴問他:“這次到北京領了啥呀?”王樂義有些尷尬地笑了,黑黑的臉膛也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說:“領了一萬塊錢,花了。”這些年,到底領了多少錢的獎金,王樂義說不清楚;他的老伴同樣說不清楚,因為王樂義從來不往家裏拿一分錢。有時,村裏種菜搞試驗,王樂義就用自己的錢。他笑嗬嗬地解釋:“反正我的錢用了就用了,自己沒意見別人就沒有意見,花著心裏踏實。”

不可否認,農村黨員幹部在工作中都會遇到名與利、權與錢的較量問題。雖然名利、權錢都是低層次、小數量的,但不少黨員幹部往往也跳不開。取之有道,用之有方,這是常理。若是相反,則背離做人和做黨員的原則。下麵,一位記者與王樂義的對話,為我們如何處理好名利、權錢的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記者:“我們知道,這些年您獎金很多,都怎麼個花法?”

王樂義:“每年的獎金基本上給村裏買種子、做實驗,過年過節給老人買衣服、蛋糕這些東西了。”

記者:“做實驗,買禮物?這些,村裏不是有集體收入嗎?”

王樂義: “買的種子不是說都能推廣,萬一實驗失敗,不能讓集體和群眾掏這個錢啊!個人的錢怎麼花都可以,村裏的錢不能枉花一分。”

記者:“您每年講課8個月,累計超過3000次講座,有報酬嗎?”

王樂義:“報酬他們都會主動給,地方窮富我都不要。哪個地方為官者都是為老百姓辦事情,領導來找,不是個人找,是群眾期盼。”

我們可以算一算,如果王樂義想發財,很容易。他在全國推廣蔬菜大棚技術,足跡到過11個省、區、市,舉辦3000多期技術培訓班,發放科普書籍8萬多冊、錄像帶5000多盤。如果每次培訓收講課費100元,就是30多萬元,科普書籍、錄像帶每本(盤)收費10元,就是80多萬元。僅靠這項技術吃飯,王樂義早就應該收入過百萬元了。但是,王樂義分文不取。

不了解、不理解王樂義的人,都會為他惋惜,認為他完全可以掙更多錢。但王樂義並不後悔,他很滿足。他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水有源,樹有根,知黨情就要報黨恩,當村幹部的最大責任,就是帶領群眾致富。他說:“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看重了比命重,看輕了就是紙。隻有用在最需要的群眾身上,才有價值。”對此,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作出了這樣的評價:“生活上最低要求,工作上最高標準。共產黨員如何永葆先進性,王樂義是麵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