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修養的途徑和方法(1 / 3)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願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力量,是人 們在社會實踐行動中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信心一般建立在一定的 經驗使自己有把握完成某種任務之上,是比較具體的心理狀態,它是 實現某一奮鬥目標的堅定心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信心所指向的具 體事物雖可能不同,但它對信念起著重要的支持功能,使正確的革命 信念和崇高的信仰能持久堅定下去。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如果始終對自 己所為之奮鬥的共產主義事業抱著必勝的信心,他的信仰就不會動搖,信念就不會喪失,就會不懈地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拚搏。戰爭時期,有多少共產黨員唱著“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走上了敵人的刑場;建設時期,有多少共產黨員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堅守在 工作崗位上。而一個幹部一旦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業失去了信心,他的 信仰就會動搖,信念就會喪失,意誌就會衰退,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甚至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努力,從對事業的追求轉而變成了對金錢的追求,完全走向反麵,落得可恥的下場。

信任,主要是人民群眾對領導幹部的信任,實際上也是對黨和國家政權的信任。進一步來說,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製度的信任。領導幹部隻有通過稱職有效的工作和嚴於律己的行為才能取得這 種信任。由於我們絕大多數黨員領導幹部具有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由於我們的成就和力量,我們覺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戴,這是我們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但是,也有一些領導幹部在曆史的變革中,經不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的考驗,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熱衷於追名逐利,甚至貪汙腐敗,為非作歹,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這種狀況影響了黨和國家的 聲譽,影響了社會主義的聲譽。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整個黨就會失去 人民群眾的信任,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我們的國家正經曆著令人鼓舞的曆史變革。但是,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也必然引起人們思想意識的相應變化。正確的思想與錯誤的思 想相互交織,進步觀念與落後觀念相互影響。有的幹部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產生某種疑慮,對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產生動搖;有 的幹部在物質生活或封建迷信中尋找精神寄托;有的幹部在各種誘惑麵前隨波逐流,甚至見利忘義,唯利是圖,腐敗墮落。因此,在新的 形勢下,加強領導幹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修養,是建設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的一個緊迫任務和重大課題。胡錦濤同誌指出,必須努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寓改造主觀世界於 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改造客觀世界的 進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對領導幹部來說,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問題,真正形成並永遠堅守共產黨人的思想道德和革命品質,特別要解決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問題。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願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力量,是人 們在社會實踐行動中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信心一般建立在一定的 經驗使自己有把握完成某種任務之上,是比較具體的心理狀態,它是 實現某一奮鬥目標的堅定心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信心所指向的具 體事物雖可能不同,但它對信念起著重要的支持功能,使正確的革命 信念和崇高的信仰能持久堅定下去。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如果始終對自 己所為之奮鬥的共產主義事業抱著必勝的信心,他的信仰就不會動搖,信念就不會喪失,就會不懈地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拚搏。戰爭時期,有多少共產黨員唱著“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走上了敵人的刑場;建設時期,有多少共產黨員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堅守在 工作崗位上。而一個幹部一旦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業失去了信心,他的 信仰就會動搖,信念就會喪失,意誌就會衰退,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甚至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努力,從對事業的追求轉而變成了對金錢的追求,完全走向反麵,落得可恥的下場。

信任,主要是人民群眾對領導幹部的信任,實際上也是對黨和國家政權的信任。進一步來說,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製度的信任。領導幹部隻有通過稱職有效的工作和嚴於律己的行為才能取得這 種信任。由於我們絕大多數黨員領導幹部具有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由於我們的成就和力量,我們覺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戴,這是我們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但是,也有一些領導幹部在曆史的變革中,經不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的考驗,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熱衷於追名逐利,甚至貪汙腐敗,為非作歹,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這種狀況影響了黨和國家的 聲譽,影響了社會主義的聲譽。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整個黨就會失去 人民群眾的信任,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我們的國家正經曆著令人鼓舞的曆史變革。但是,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也必然引起人們思想意識的相應變化。正確的思想與錯誤的思 想相互交織,進步觀念與落後觀念相互影響。有的幹部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產生某種疑慮,對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產生動搖;有 的幹部在物質生活或封建迷信中尋找精神寄托;有的幹部在各種誘惑麵前隨波逐流,甚至見利忘義,唯利是圖,腐敗墮落。因此,在新的 形勢下,加強領導幹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修養,是建設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的一個緊迫任務和重大課題。胡錦濤同誌指出,必須努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寓改造主觀世界於 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改造客觀世界的 進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對領導幹部來說,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問題,真正形成並永遠堅守共產黨人的思想道德和革命品質,特別要解決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先進的世界觀,構成這一大廈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它吸收了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們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江澤民同誌曾經指出:在黨內首先是黨的高級幹部中,要提倡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特別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中國又麵向世界,總結曆史又正視現實、放眼未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些根本問題作了正確的回答,指引我們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新的境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確立正確的世界觀,核心就是要牢固確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聯係今天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情況,黨員領導幹部加強世界觀建設尤其要突出兩個問題。一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二要抓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核心問題。具體地說,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第一,要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政治方向。一定的政治方向,集中反映著一個民族或一個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誌。中國隻能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已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誌。如果偏離社會主義方向,或者走回頭路,固守以前的僵化模式,中國人民就會失去團結奮鬥的共同政治基礎,甚至導致國家分裂。所以,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是現階段每個黨員和領導幹部必須堅持的政治方向。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關係到黨和國家榮辱興衰的根本性問題,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積極技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認識必須充分清醒,態度必須充分鮮明,行動必須充分自覺。決不能因為暫時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而對社會主義產生懷疑和動搖。第二,要站穩正確的政治立場。立場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立場,不單是指階級立場,它是人們觀察、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對於黨和領導幹部來說,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來想問題、辦事情,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和平時期都是十分必要的。黨員領導幹部站穩政治立場,就是要站在黨的立場,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是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為人民幹實事。那種置人民安危於不顧而隻顧自己蠅營狗苟的 腐敗行為,那種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屍位素餐的官僚主義行為,都是從根本上喪失了人民的立場。第三,要把握鮮明正確的政治觀點。“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隻有在工作中牢牢把握鮮明正確的政治觀點,才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屋建領地觀察和處理各種問題;才能站穩堅定的政治立場,以高度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以及靈活性,堅持做到目光遠大,胸懷全局,善於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帶領群眾為實現黨的綱領、目標而奮鬥。第四,要嚴格執行黨的政治紀律。講政治紀律,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講政治紀律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黨章,按黨章的規定去做。每一個黨員領導幹部都必須按照黨章和有關組織紀律的規定嚴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堅定不移地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五,要有高度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首先,要加強學習,重視實踐。隻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善於從政治上判斷形勢、鑒別是非和分析解決問題,才能堅持原則, 明辨是非,區別真偽,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其次,要堅持從戰略和全局上看問題。 要重視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戰 略格局的變化和發展,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和發展前途,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若幹重大關係。再次, 要善於見微知著,未雨綢繆,洞觀毫發,防微杜漸。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從細微之處,察覺並判斷那些起於青萍之末的思想動向,隨時抓住帶有傾向性的問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行為引導,力爭各種問題見之於未萌,防之於未發,不斷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