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對社會發展的目標指向(1 / 3)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對醫療保障、醫療救治、環境衛生、健康保障、食品藥品監管、公共衛生、疾病防治、傳染病防疫等投入不夠,還沒有形成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衛生醫療體係,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較低;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和狀況更差。

社會事業發展的種種問題,大大增加了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影響和製約著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二)經濟增長與分配相對失衡

分配差距開始拉大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進步要求經濟增長和財富增長的最大化一定要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公平化相統一,經濟增長一定要與社會公正、公平相協調,這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要求。保持社會穩定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該社會保持適當的社會差別,而保持適當的社會差別又取決於分配的合理性。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拉開了差別,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麵,又出現了社會差別開始拉大的新問題。目前我國社會差別拉大集中表現為收入分配差別拉大,突出表現為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78年 2.47:1,1984年1.7:1,1994年擴大到2.61:1,1997年2.47:1,稍微縮小一些,2002年進一步擴大為3.11:1,2003年擴大為3.24:1。如果考慮到福利、生產成本支出、實物估價等因素,實際差距可能為5到6倍。城鄉收入差距大,核心問題是農民增收難、收入低。從1997年到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七年沒有一年超過5%,2002年最高增4.8%,2000年最低隻增2.1%,僅相當於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的一半。收入差距拉大還表現為: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不同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不同職業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

與收入差距拉大相關聯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第一,貧富差距開始出現,部分群眾社會心理失衡,社會公平問題顯現。衡量貧富差距,國際上通常使用兩個指標係統測定:一是基尼係數測量法。根據國際上多年測量的數據,基尼係數在0.3至0.4之間時,為中等不平等程度,是較為合理的收入差距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上升,1988年基尼係數為0.341,1990年為0.343,1995年為0.389,1999年為0.397,2000年為0.417。二是五等分的測量方法,即歐希瑪指數測量法。據有的專家測算,我國最貧窮的1/5家庭收入僅占全部收入的4.27%,次貧窮的1/5占9.12%,中間的1/5占14.35%,次富有的1/5占21.13%,最富有的1/5占50.13%。根據美國1990年的數據,美國最貧窮的1/5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6%,而最富有的1/5占44.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的貧富差距拉開的狀況。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對醫療保障、醫療救治、環境衛生、健康保障、食品藥品監管、公共衛生、疾病防治、傳染病防疫等投入不夠,還沒有形成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衛生醫療體係,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較低;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和狀況更差。

社會事業發展的種種問題,大大增加了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影響和製約著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二)經濟增長與分配相對失衡

分配差距開始拉大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進步要求經濟增長和財富增長的最大化一定要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公平化相統一,經濟增長一定要與社會公正、公平相協調,這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要求。保持社會穩定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該社會保持適當的社會差別,而保持適當的社會差別又取決於分配的合理性。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拉開了差別,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麵,又出現了社會差別開始拉大的新問題。目前我國社會差別拉大集中表現為收入分配差別拉大,突出表現為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78年 2.47:1,1984年1.7:1,1994年擴大到2.61:1,1997年2.47:1,稍微縮小一些,2002年進一步擴大為3.11:1,2003年擴大為3.24:1。如果考慮到福利、生產成本支出、實物估價等因素,實際差距可能為5到6倍。城鄉收入差距大,核心問題是農民增收難、收入低。從1997年到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七年沒有一年超過5%,2002年最高增4.8%,2000年最低隻增2.1%,僅相當於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的一半。收入差距拉大還表現為: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不同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不同職業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

與收入差距拉大相關聯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第一,貧富差距開始出現,部分群眾社會心理失衡,社會公平問題顯現。衡量貧富差距,國際上通常使用兩個指標係統測定:一是基尼係數測量法。根據國際上多年測量的數據,基尼係數在0.3至0.4之間時,為中等不平等程度,是較為合理的收入差距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上升,1988年基尼係數為0.341,1990年為0.343,1995年為0.389,1999年為0.397,2000年為0.417。二是五等分的測量方法,即歐希瑪指數測量法。據有的專家測算,我國最貧窮的1/5家庭收入僅占全部收入的4.27%,次貧窮的1/5占9.12%,中間的1/5占14.35%,次富有的1/5占21.13%,最富有的1/5占50.13%。根據美國1990年的數據,美國最貧窮的1/5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6%,而最富有的1/5占44.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的貧富差距拉開的狀況。

第二,高收入層和低收入層明顯,存在一定的城鄉貧困人口,貧困問題凸現。貧富差距逐漸出現的結果是開始出現高收入層。2000年,城鎮居民占戶數10%的最高收入戶與10%的最低收入戶的差距為5.02倍,在1998年隻有3.09倍。200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的高收入戶是最低收入戶的6.5倍,1998年農村高收入戶隻是低收入戶的4.8倍。與高收入層相對照的是低收入層,尤其是城鄉貧困人口。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我國城鎮居民約有370萬戶,即1200萬人處於相對貧困之中,城市貧困戶人均收人為1059元,比全國平均收入水平低54.7%。從城市貧困居民的構成看,無收入老人、殘疾人以及離退休職工、失業下崗人員等占較大的比例,特別是因企業虧損而發生的職工貧困問題很嚴重。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近3000萬,占農村人口比例的3.8%,按年均純收入不足825元計算,農村貧困人口為900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