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發展生產力,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為前提。隻有建立社會與自然之間良好的和諧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如果人與自然不和諧相處,發展經濟以違反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人就會遭到自然的報複,就會出現各種天災。天災又會導致人禍。所以確保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
2.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首先,整個社會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是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團結起來、整合起來的巨大力量。在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中,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是全社會至高無上的利益,也是社會共同的根本利益。各階級、階層、集團都要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不會為了個人利益或者本階級、階層、集團的私利而損害和犧牲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隻有國家興旺發達,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隻有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得到實現,各階級、階層、集團或個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證。
其次,社會的各階級、階層還有自己的具體的特殊利益。在實現本階級、階層、集團特殊利益的過程中,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集團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而不是一種殘酷的惡性競爭關係,更不能形成利益上的敵對關係。每個階級、階層、集團利益的實現,都不能以損害和犧牲其他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為代價。特別是處在社會分工體係中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的增進,不能以犧牲和損害處在劣勢地位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為必要前提;相反,處在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增進的同時,處於劣勢地位的階級、階層的生存狀況應當隨之得到改善;強勢群體應該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應該幫助關心弱勢群體;先富應該帶動後富,最後達到共同富裕。這樣才能避免貧富兩極分化,才能避免不同階級、階層、集團之間發生尖銳的具體利益的矛盾和衝突,才能使各階級、階層、集團在團結合作中共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是一個斷裂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絕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體,也絕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在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而要避免兩極分化現象,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誌生前曾在不同的場合反複強調過這個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資產階級必然和剝削聯係在一起,而剝削又必然會產生兩極分化,必然會產生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這一切都與社會主義原則相衝突,與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相衝突。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麵,一是以公有製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社會主義有其特有的原則,一個是公有製占主體,一個是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是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隻要我國經濟中公有製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所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完善和發展以生產資料公有製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以實現國家和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符合全社會共同的根本利益,也是建立全社會利益共同體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途徑。
但是,發展生產力,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為前提。隻有建立社會與自然之間良好的和諧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如果人與自然不和諧相處,發展經濟以違反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人就會遭到自然的報複,就會出現各種天災。天災又會導致人禍。所以確保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
2.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首先,整個社會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是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團結起來、整合起來的巨大力量。在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中,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是全社會至高無上的利益,也是社會共同的根本利益。各階級、階層、集團都要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不會為了個人利益或者本階級、階層、集團的私利而損害和犧牲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隻有國家興旺發達,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隻有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得到實現,各階級、階層、集團或個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證。
其次,社會的各階級、階層還有自己的具體的特殊利益。在實現本階級、階層、集團特殊利益的過程中,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集團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而不是一種殘酷的惡性競爭關係,更不能形成利益上的敵對關係。每個階級、階層、集團利益的實現,都不能以損害和犧牲其他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為代價。特別是處在社會分工體係中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的增進,不能以犧牲和損害處在劣勢地位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為必要前提;相反,處在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增進的同時,處於劣勢地位的階級、階層的生存狀況應當隨之得到改善;強勢群體應該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應該幫助關心弱勢群體;先富應該帶動後富,最後達到共同富裕。這樣才能避免貧富兩極分化,才能避免不同階級、階層、集團之間發生尖銳的具體利益的矛盾和衝突,才能使各階級、階層、集團在團結合作中共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是一個斷裂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絕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體,也絕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在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而要避免兩極分化現象,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誌生前曾在不同的場合反複強調過這個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資產階級必然和剝削聯係在一起,而剝削又必然會產生兩極分化,必然會產生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這一切都與社會主義原則相衝突,與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相衝突。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麵,一是以公有製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社會主義有其特有的原則,一個是公有製占主體,一個是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是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隻要我國經濟中公有製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所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完善和發展以生產資料公有製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以實現國家和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符合全社會共同的根本利益,也是建立全社會利益共同體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