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中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在步入新世紀之後,國際環境已經和正在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國內改革和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特點。從國際環境看,在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世界多極化的格局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創新力度加大,我們麵臨著西方國家科技、經濟占優勢的壓力,西方敵對勢力沒有放棄“西化”、“分化”我國的圖謀,各國之間以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長期較量與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的改革和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社會經濟生活必將出現許多重大的變化。新世紀新階段隱藏著風險,充滿著挑戰,也孕育著機遇。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中,我們的國家能否抵禦風險,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歸根到底取決於我們能否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能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創造條件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突出矛盾與問題,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穩定局麵,才能保證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激烈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也才能達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基本實現現代化進一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中,除非發生大規模的外敵人侵,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必須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是由物質文明建設在與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相互關係中的地位決定的
首先,物質文明建設是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偉大貢獻時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即曆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必須與一定的物質文明建設相適應,必須從物質文明建設中獲得實踐經驗和感性材料。離開了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就可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其次,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條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並不是與物質財富、物質設施無關,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保障。在一定意義上,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是同二者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的改善和物質保障的強化聯係在一起的。顯然,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所需要的物質財富、物質設施是通過物質文明建設而獲得的,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物質保障是由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的。離開了物質文明建設,沒有物質文明建設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物質保障,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顯然是無法進行的。
再次,物質文明建設還為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動力。在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中,會提出調整、變革、完善政治製度的客觀要求,從而促進政治文明建設。恩格斯指出,在現代曆史中,國家的意誌總的說來是由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結蒂,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係的發展決定的。同樣,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也會要求精神文明的提升,從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恩格斯還指出,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並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末,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於生產。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如果說正是生產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促進了科學的發展,那麼物質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也必然促進著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