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2 / 3)

第三,在政治方麵。如何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許多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立法工作還跟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發展的要求,有的地方立法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片麵反映部門利益的不正常現象。在執法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還有待於解決。一些領導幹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還仍然存在。在決策中缺乏科學化、民主化程序,不深入調查研究,不廣泛聽取意見,不經專家論證,決策隨意性比較大,常常出現“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不正常現象。

第四,在文化方麵。首先,城鄉教育差距較大。全社會教育投資投在城市的約為3/4,而投在農村的不到1/4。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其結果表現為農村學生輟學率較高,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遠遠低於城市。一些地方輟學率遠遠高於國家控製的3%的標準,極個別地方實際輟學率高達40%左右。其次,落後腐朽文化還有一定市場。在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許多農村,不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相信因果報應、命中注定、燒香拜神、占卦算命、看風水等。不僅在邊遠地區,就連一些發達地區的許多農村也十分流行,這些腐朽文化嚴重毒害了廣大農民,使不少農民在精神上上當受騙,在經濟上蒙受損失,給農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不安定因素。再次,西方敵對勢力通過散布和傳播反動腐朽文化和西方價值觀,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各種手段宣傳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唯利是圖、拜金主義等價值觀,破壞社會和諧穩定,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上述情況說明,這些問題如不能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三)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如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答案隻有一個:發展。我們要縮小貧富差距,不能用限製先富的辦法等待後富趕上來,加快後富的發展速度方為良策。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依然是發展不足的問題。我們有太多因為缺錢而不得不放棄或延緩應該幹的事情。因為發展不足,有的地方仍未擺脫貧困。因為財力所限,社保基金缺口仍未解決。因為發展影響,許多政策實行起來捉襟見肘,拆了東牆補西牆,按下葫蘆起了瓢。所以,隻有發展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家財政充裕了,我們的問題才會從根本上解決。總之,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今後,我們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我們要增強國防實力,維護國家安全,要靠發展;我們要履行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責任,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也要靠發展。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發展,形勢逼人,如果我們不加快發展,就會落後,甚至會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尤其是當我國社會發展處於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始終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使我們的發展更健康、更協調乃至更快。唯有這樣,才能促進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創新和健全社會管理體製,保持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才能順利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奠定堅實的基礎。一言以蔽之,未來的目標離開了發展這一主題,絕難實現。

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也是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隻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一般條件,也是推動人類曆史發展和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在社會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總是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動的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力替代落後的生產力,落後的生產力讓位於先進的生產力,如此循環往複,進而帶動生產關係的發展變化,帶動上層建築的變化,以至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生產關係以及相應的政治製度與精神文化,也就會建立起什麼樣的社會。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變更決定著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正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因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整個社會主義曆史時期,包括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都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然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功地進行了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起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奠定了基礎,進而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很快就使整個社會的發展欣欣向榮。但在以後的時期,從重提階級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到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特別是發生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嚴重錯誤,逐步地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擺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偏離了經濟建設的中心,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遭受到嚴重的影響,導致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延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現了工作重心由階級鬥爭到經濟建設的轉移,把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一切工作的標準,製定了在改革開放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總政策,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新的活力。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黨的十四大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特別是十五大確定了新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回答了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怎樣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現代化建設這個重大問題。進而,在20世紀走完自己的曆史步伐之際,中國勝利地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表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違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遇到坎坷和曲折。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隻有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通過全麵建設達到小康社會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