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1 / 3)

(二)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麵臨的社會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多年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經濟快速增長之後,我們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開始並越來越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就業、三農、貧富差距,經濟高速增長與經濟、社會、文化領域諸多矛盾並行,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某些環節失衡,社會內部與經濟內部的一些結構性失衡,成為當前中國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重要情況。如何看待這些問題至關重要。我們要看到這些問題都是在發展中出現的。比如,我們的目標是消滅貧窮,走共同富裕之路。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步富裕,這就有了先富、後富到共富的發展路徑。實踐證明,這個路徑和目標沒有錯,問題在於發展速度的失衡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其他一些社會問題也都與發展有關。比如,不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使得中國區域發展走過了一條先沿海、後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發展軌跡。先富地區與後富地區自然形成了一定的距離。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基礎上的。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此階段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不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需要積極推進,它們的自身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相互之間不協調的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製約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發展。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第一,在經濟方麵。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高成本、低產出、低效益的問題還仍然相當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未來幾年人口總量仍將保持增長,勞動就業壓力越來越大。2003年,全國約有4000萬失地農民,其中“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那些失地農民,已經成為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社會群體。農村貧困人口、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貧困居民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問題亟待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特別是石油嚴重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尖銳,一些地方濫占耕地和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現象嚴重,為實現經濟較快增長,付出了消耗大量能源資源和增加環境汙染的較大代價,在某些方麵已經嚴重超出我們的實際承受能力。目前我國GDP約占世界的1/30,但能源消耗約占世界的11%,水約占14%,鋼鐵約占25%,煤約占30%,水泥約占50%。1萬億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7倍、印度的2倍。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二)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麵臨的社會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多年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經濟快速增長之後,我們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開始並越來越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就業、三農、貧富差距,經濟高速增長與經濟、社會、文化領域諸多矛盾並行,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某些環節失衡,社會內部與經濟內部的一些結構性失衡,成為當前中國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重要情況。如何看待這些問題至關重要。我們要看到這些問題都是在發展中出現的。比如,我們的目標是消滅貧窮,走共同富裕之路。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步富裕,這就有了先富、後富到共富的發展路徑。實踐證明,這個路徑和目標沒有錯,問題在於發展速度的失衡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其他一些社會問題也都與發展有關。比如,不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使得中國區域發展走過了一條先沿海、後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發展軌跡。先富地區與後富地區自然形成了一定的距離。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基礎上的。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此階段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不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需要積極推進,它們的自身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相互之間不協調的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製約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發展。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第一,在經濟方麵。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高成本、低產出、低效益的問題還仍然相當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未來幾年人口總量仍將保持增長,勞動就業壓力越來越大。2003年,全國約有4000萬失地農民,其中“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那些失地農民,已經成為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社會群體。農村貧困人口、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貧困居民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問題亟待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礦產資源和能源特別是石油嚴重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尖銳,一些地方濫占耕地和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現象嚴重,為實現經濟較快增長,付出了消耗大量能源資源和增加環境汙染的較大代價,在某些方麵已經嚴重超出我們的實際承受能力。目前我國GDP約占世界的1/30,但能源消耗約占世界的11%,水約占14%,鋼鐵約占25%,煤約占30%,水泥約占50%。1萬億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7倍、印度的2倍。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第二,在分配方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首先,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1984年為1.71:1,2003年達到了3.23:1。如果僅考慮貨幣收入,剔除農民收入中的實物部分,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為4倍多。如果考慮到城市社會福利方麵因素的差異,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到6倍左右。其次,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達到14867.49元,浙江為13179.53元,廣東為12380.43元,而最低的寧夏為6530.48元,貴州為6569.23元,甘肅為6657.24元。再次,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據有關資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為50%左右,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為1%左右。2002年中國總計8.69萬億元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社會財富呈現向少數人轉移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