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指針(2 / 3)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手段,或者忽略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而沒有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社會全麵發展和全麵進步的根本。結果常常認為社會發展就是經濟增長,亦即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發展的根本問題就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思路並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真正的發展,相反,還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實際上在發展理論的術語中,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展所包括的內容要比增長豐富得多,複雜得多。增長隻是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發展則包括經濟增長在內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經濟社會的綜合進步過程。英國學者杜德裏・西爾斯在《發展的含義》中指出:增長與發展是兩個概念。增長僅僅是物質的擴大,“增長本身是不夠的,事實上也許對社會有害:一個國家除非在經濟增長之外在不平等、失業和貧困方麵趨於減少,否則不可能享有發展”。認識到這一點,也是經曆了一個過程的。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以來,人們才認識到,人的全麵發展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這種發展觀的嬗變邏輯,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的實踐中也反映出來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人的全麵發展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一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為前提、互為基礎,相互促進、共同協調發展。因此,推進人的全麵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麵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麵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相一致、相協調的基本要求,澄清了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些模糊認識。

發展為了人,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追求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歸根到底是從人民利益出發的發展觀,是造福於人民的發展觀。規劃和實現任何發展,都要始終做到眼中有“人”。必須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製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尊重人、關懷人、理解人、解放人和發展人。

二、社會和諧首先依賴於人的和諧

和諧社會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它歸結為四個方麵:第一,社會係統內部諸種基本社會關係、社會結構和要素之間關係的和諧;第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或人際關係的和諧;第三,是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和諧;第四,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和諧。其中心環節毫無疑問是人。

(一)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個性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

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就是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集體。集體和諧是建立在個體和諧基礎之上的。社會的和諧也有賴於人的和諧,即社會發展是以人為主體的,人的發展是以個體為本位的。由此來看,促進個體的人的和諧成長與發展是社會的主要工作和責任,社會關愛人,集體承認個人、尊重個人、給人以充分自由的發展空間,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誌。

(二)隻有人的個性和諧才能帶來人與人關係的和諧

從社會階層利益關係看,和諧社會的第一個標誌是,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和諧社會的第二個標誌是,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並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和諧社會的第三個標誌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在多樣化的社會關係中,社會階層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種社會關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整合社會階層關係。整合社會階層關係的目標,就是要使各個社會階層“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包括所有社會階層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我們強調和諧社會是“和而不同”的社會;有差別才講和諧,同一的、均質的事物是談不上和諧與否的問題的。構建和諧社會在社會階層的意義上表現為要使中等收入階層在全社會人口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形成以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的社會階層結構。而且要協調各階層內部、不同階層之間不同群體和不同個體之間的關係,形成全體人民各得其所的和諧局麵。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人自身和諧休戚相關

人和自然是一對永恒的矛盾,社會和諧包含著尊重自然的基本訴求。自然環境資源是一種社會資產。這種資產得不到有效保護的根本原因是,在自然環境資源沒有合適的付費製度時存在外部性。這就是說,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可以輕易地把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或他人。其結果是,那些能夠避免浪費資源,尤其是環境及社會資產的政策由於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不協調而不被采納和實施。經濟主體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展開了征服自然的競賽,從而出現了發展受資源環境約束的困境。因此,隻有在尊重自然方麵達成共識,在如何保護自然方麵觀念一致,才有可能徹底擺脫以消耗越來越多的資源來尋求發展的老路。而這種共識,是作為社會主體、自然的主人的人,在自身和諧的條件下才能形成。

(四)和諧社會其他子係統的和諧也都以人為中心

比如,社會分工關係的和諧。社會分工的和諧包括社會各類人員的比例構成的合理性、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社會效率的增長性和社會地位的公平性等。在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也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義務,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條件,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事自己理想的工作,為社會提供必需的服務,社會根據其勞動的質和量給予合理的報酬,這是一種社會和諧發展的多贏狀態,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都應是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