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也體現了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3 / 3)

(三)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

第一,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是體現中國長遠發展的最終要求。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是能夠長期延續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能持續進行下去,這是從縱向關係對發展的一種把握。科學發展觀認為,應以持續的和長遠的獲利作為發展觀的一種重要衡量標準,任何隻顧眼前利益而不計未來損害的所謂發展,都不應被視為是科學、理性的發展。換言之,在科學發展觀看來,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當前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不應對保持或改善未來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可持續發展關注的問題很多,主要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認為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具有推動和約束的雙重作用,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是一個特殊的問題,它不像其他問題可能隨著經濟發展而改善。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是由於不合理的發展破壞了環境所致,合理的保護和改善環境能為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合理的發展又為治理環境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資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續利用,保證人類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要滿足人類的需要,也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類當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類未來的利益。要改變那些隻管建設、不管保護,濫開發、不治理,隻顧眼前的增長、缺乏長遠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輕整體利益的錯誤做法,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的轉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容易造成各方麵關係的不協調和失衡。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和失衡主要表現在三個大的方麵:一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改革與發展相對較快,而社會領域的改革與發展相對滯後。二是在城鄉、地區和不同階層之間存在著收入分配的失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的發展,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顯提高,但在這一過程中,發展是不平衡的,確實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成為製約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突出的是城鄉二元結構深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三是外需和內需的不平衡。堅持以擴大內需為主,同時高度重視外需的積極作用,保持內需與外需之間的協調和平衡,應該成為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外彙儲備不斷增多,國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要努力改變過於依賴外需的傾向,著力把擴大內需的事情辦好,以內需的擴大而不是簡單地抑製外需來平衡內需和外需的關係,這應成為未來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協調,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

第三,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現代化建設中,把控製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反複證明,經濟問題與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經濟活動既受經濟規律的製約,又受生態規律的製約,任何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嚴厲報複。而且,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以上一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資源和環境為基礎,當代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又為下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努力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造福子孫後代。這也是我國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與社會發展正反兩方麵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做出的必然選擇。應該說,全麵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都不是十六屆三中全會的首創,但是,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概括為新的科學發展觀,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則是這次大會的一大理論貢獻。新的科學發展觀涵蓋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經濟發展與自然的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等多重關係,構成了一個新型的綜合發展理念,體現了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也體現了對建設和諧社會的思考、探索與創新。

二、和諧社會的和諧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和諧社會是指全麵係統的和諧。社會和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係統。要求矛盾的雙方或矛盾的多方在運動過程中能達到並保持雙贏或多贏的結局。具體說,就是既要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達到內部各階層、各利益團體之間的和諧,又要爭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諧發展;既要培育微觀的各個社會組織細胞的和諧發展,又要促進宏觀的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既要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子係統內部的和諧,又要形成各子係統之間的和諧關係,使之共同發展。

(一)社會和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既保持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富於創新,提出了不少新思路、新觀點、新舉措。其中,明確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在理論創新上取得的一個新的突出成果。探索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它是在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重大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的實際出發,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著眼於把握發展規律、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來的。而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或者說,和諧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