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不是在城市而是在農村。新時期的發展,不僅要著眼於城市,而且要著眼於農村,著眼於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在破解“三農”難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九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麵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和諧建設,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和諧建設。我們黨曆來重視“三農”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不解決好“三農”問題,和諧社會隻是一句空話。
統籌城鄉發展,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統籌搞好產業規劃,以工業化支撐城鎮化,以城鎮化提升工業化,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
其二,統籌區域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難點不是在東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別是在西部經濟落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原有基礎、客觀條件以及改革開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區差距目前仍呈繼續擴大之勢。據數據顯示,中國沿海五六個省市GDP的總值占到了全國的50%以上。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地區差距由此可見一斑。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必然影響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防鞏固和國民經濟的和諧發展。因此,必須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溫家寶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國家要從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全國發展是一盤大棋,隻有東部和中西部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才能走活、走好。
其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麵發展。當前我們所麵臨的問題是,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改革的不斷深入,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在產生,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因此,隻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地關注和解決失業、貧困、教育、醫療、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公正和反腐敗等社會問題,才能保證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進步,達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具體說來,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關鍵是從當前最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要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短腿”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要擴大對社會發展方麵的投入,改變目前政府投資偏重於經濟建設而對社會事業偏少的格局。積極向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傾斜,向生態環境保護傾斜。要改善宏觀調控,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要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的製度設置。從近期看,社會政策創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資源。要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為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注意全麵構建現代化的社會管理體係,積極構建“中國社會穩定預警係統”。社會穩定預警係統,就是要科學、定量、實時地診斷、監測並預警社會穩定的總體態勢。未雨綢繆,及早作出應對之策,以免在危機到來之際,驚惶失措,茫然無策。這是2003年春“非典”給我們的一個最大教訓。
其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追求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是人類活動的共同價值選擇和最終歸宿,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隻是保存自然的良好的生態,而且是讓人們獲得更為自由、更好地促進自我發展的生存環境與活動空間。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際上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最終是讓人民群眾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發展經濟固然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富裕,但是,經濟發展了,人在地球上卻沒有一塊可以駐足的安定的綠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又有何意義呢?從這個意義上講,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是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自然是屬於全體民眾的,自然資源是每一個地球居民所擁有的公共財產。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變化,影響到的不隻是某一個人、某一個社會階層,溫室效應使環球同此炎熱,臭氧層洞穿使世界民眾都受到陽光的炙烤等。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涉及每一個社會階層,既包括富裕階層,也包括貧困階層,人們不僅需要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的社會,也需要山川秀美、生態良好的自然,真可謂“最廣大”。因此,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大目標之一,寫進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既表達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人的全麵發展的新關注,更突出了新一輪改革所蘊涵的以人為本的精神。
其五,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現在,我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日隆、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之際,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意義非同尋常。我們知道,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使得我們發展的競爭半徑更加擴大,國際關聯度和參與度更加密切和深刻。我們今天是在對外開放環境中謀發展,對外開放要服務於國內發展和改革,國內發展和改革也要考慮國際環境。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推進我們的經濟體製改革,一方麵,要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則;另一方麵,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訂立、修訂和完善進程,努力爭取使它們符合我國發展的利益。我們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必須始終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要處理好內需與外需、利用外資與利用內資的關係。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既要敢於擴大開放,又要善於保護自己,在擴大開放中注意維護我國企業利益和國家經濟安全。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趨利避害,大力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