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意義(2 / 3)

步是在前兩步都不見效時,不惜與中國一戰,但作戰的最好形式是美國不直接參戰,而是“支持國內謀求獨立的地區或與中國有重大利益衝突的周邊國家”。這一建議充分暴露了西方敵對勢力不遺餘力地“西化”、“分化”中國的險惡用心。事實表明,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從來沒有變,也絕不會變,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在滲透與反滲透、遏製與反遏製、分裂與反分裂、顛覆與反顛覆上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會是十分尖銳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突破”,因此,我們必須要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切實增強黨的生機和活力,才能應對這一嚴峻挑戰。

(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使我們黨麵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更加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依存、更加一體化的過程。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趨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外彙日交易額高達1.5萬億美元。跨國公司的產值占世界總產值40%以上,貿易額的60%,國際直接投資90%。從一定角度講,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運動和剝削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提供了發展機遇,又提出了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有利於發揮“後發優勢”,開拓國際市場。但經濟全球化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尚無根本改變下形成和發展的,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引導和推動

起來的,發達國家不僅在經濟上處於強勢地位,而且主導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控製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其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經濟全球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全球化是由高科技支撐的,特別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第一章加材料技術的高速迅猛發展,使科技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知識創新、知識生產、知識應用等方麵存在的巨大差距,使發展中國家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成為“地球村”中的“貧困戶”甚至是“特困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得出結論:“迄今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富國和窮國、富人和窮人的鴻溝。,’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世界富國與窮國的收入差距從30倍擴大到了50倍。40年前,世界上最富的人口與最窮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現在是74:1。不僅如此,全球化還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提出了挑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亞各國在不動刀、不動槍的情況下,損失了4萬億~5萬億美元,經濟發展倒退了5~7年,就充分證明了這一危險性。

不僅如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信息網絡化的條件下,各國的優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可以迅速地傳播和相互學習借鑒,但是各種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響也在同時擴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意識形態的鬥爭將更加激烈,我們黨抵禦西方意識形態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襲的鬥爭將更加困難和艱巨。“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兩重性。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劣勢,如果沒有正確的對策就會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世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和直接。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實力明顯占優勢,發展中國家麵臨實現技術跨越的

饑遇,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①江澤民同誌的這一判斷既切中了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實貢,也深刻闡明了在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世界格局複雜多變、不可預測因素很多的隋況下,我們黨能否勝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些都是對我們黨的先進性的嚴峻考驗,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嚴峻挑戰。因此,隻有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我們才能迎接這些挑戰和風險。

二、應對國內發展新考驗需要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曆史性成就,全國人民已經總體上達到小康生活水平,整個國家正處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在這一新的曆史進程中,我國社會已進入全麵轉型時期,各種事物的變化、體製的轉變、環境的改變、要素的重組,必然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一)社會生活多樣化對黨的先進性提出了新挑戰

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化之中。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生活在多樣化發展中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逐步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積極探索公有製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形成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混合經濟等多種所有製經濟在市場上互相競爭、共同發展的局麵。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非行政性的社團組織、中介

機構和民間自治組織發展迅速,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經合法登記或未經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也在快速發展。由於經濟成分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與之相適應的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多樣化,現在既有在公有製企業工作的職工,也有在非公有製企業中工作的職工;既有在技術、知識、資本密集型企業工作的職工,也有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工作的職工;既有收入較高的職工,也有收入較低的職工,還有相當一部分困難企業的職工和下崗職工;農村也有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業戶、進城務工的農民和繼續在農村務農的農民等等。由於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人們的收入日益多樣化,收入差距也呈拉大之勢,社會已經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和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生活的多樣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