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曆史考察(2 / 3)

抗日戰爭勝利後,黨把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作為奪取中國革命最後勝利的重要保證。針對當時黨員隊伍迅速擴大,但一些黨組織也出現思想、作風和組織不純的問題,1947年,中央決定各解放區黨組織結合土地改革開展以“三查三整”(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和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內容的整黨運動。開辟了“開門整黨”的新途徑,使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有了更大進步。

總的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主要集中在“革命”上。我們黨努力探索和走出了一條在經濟文化落後、農民占多數的國家裏推進黨的建設工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道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突出地表現在: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衝鋒在前,無私奉獻,直接經受生與死的考驗。李大釗、夏明翰、方誌敏、楊靖宇、張思德、劉胡蘭、董存瑞等無數黨的優秀兒女,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共產黨員”的旗幟。曆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近代以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不懈奮鬥並作出最大犧牲的黨,她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輝煌勝利,在人民的心中樹立了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巍巍豐碑。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誌號召全黨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種革命熱情,那麼一種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並領導我們黨就執政條件下加強先進性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新的形勢、任務和環境,要求共產黨員全身心地投入到鞏固新政權、建設新社會,進而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艱苦奮鬥,勇於奉獻,在各行各業創造一流的業績。這是黨執政後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最主要表現和最大的特點。此外,由於黨執政了,手中有了權力,過去是動員群眾入黨,現在是很多人爭著入黨,其中免不了夾雜有個人利益的動因。這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提出了新的更加複雜的課題。鄧小平同誌在八大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如果在以前,一個人決心加入我們的黨,往往表示他決心冒著喪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險,去為群眾的利益鬥爭,去為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鬥爭;那麼在現在,就容易出現這樣的人,他們為著取得名譽和地位而入黨,他們在入黨以後,不

去支持群眾的利益,反而妨害群眾的利益。誠然,這樣的人在我們黨內是極少數,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這個事實。”此後幾十年的曆史證明,鄧小平同誌當時的分析和預見是多麼正確。

麵對執政帶來的考驗,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的要求,同時號召全黨努力學習,不斷增長領導經濟建設和執掌政權的本領。1950年上半年,全黨開展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整風運動,重點是整頓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作風。1951年下半年至1954年春,又進行了全黨範圍的整黨運動,分學習、登記、審查和組織處理四個階段,重點整頓基層組織,對黨員進行一次認真的審查。1952年,整黨工作與“三反”運動結合起來,查處了一批有貪汙浪費行為和官僚主義現象的黨員幹部及少數腐化變質分子。

1956年黨的八大科學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鄧小平同誌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的事業的勝利,黨對於人民所負的責任的加重,黨在人民中間的威信的增長,這一切,都要求黨對於黨員提出更高的標準。”所以,八大黨章大大擴充了有關黨員先進性的內容,對黨員一共規定了十條義務,權利也擴充為七條。為加強對黨員、群眾的思想教育,從1951年到1960年,先後出版了四卷《毛澤東選集》,為全黨全國學習毛澤東思想提供了係統的教材。1962年,經中央批準,劉少奇同誌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修訂第二版出版發行。60年代初,中央作出大規模輪訓幹部的決定。到1962年10月,全黨參加輪訓的幹部達到1000萬人。

當然,由於在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失誤,在如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方麵,我們黨也有過深刻的教訓。1957年開展的整風運動,本意是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克服黨內的不良傾

向。但後來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出現了“反右”擴大化的錯誤。此後,黨的“左”傾錯誤日益發展。1959年廬山會議以後,全黨開展了一場“反右傾”鬥爭,一大批黨員幹部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於。1963年,又發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後改稱“四清運動”,結合進行整黨,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對黨員進行了重新登記。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從1969年到1971年,開展了以思想上整頓和組織上“吐故納新”為主要內容的整黨建黨運動。由於指導思想和路線方針的錯誤,這些運動都沒有

取得應有的增強黨的先進性的效果。

雖然探索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艱難曲折,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多年時間裏,絕大多數共產黨員都以崇高的理想為激勵,在各條戰線上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湧現出了以李四光、焦裕祿、雷鋒、王進喜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正是在廣大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感召下,廣大人民群眾進發出無比高昂的建設熱情,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和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係,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使科技文化獲得迅猛的發展,取得了“兩彈一星”、人工合成胰島素等諸多輝煌成就。

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主要曆程和理論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誌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和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新鮮經驗,圍繞在改革開放的曆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出了一係列重要思想。1980年初,他明確提出,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這是一個需要根據實踐的發展和時代特征不斷回答的問題。鄧小平同誌鄭重提出了做合格黨員的問題。他說:“我們這個黨要恢複優良的傳統和作風,有一個黨員要合格的問題。合不合乎黨員的資格,合不合乎黨員的條件,這個問題不隻是提到新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