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深邃研究,撰述甚豐,後人輯為《劉申叔先生遺著》,凡七十四種。
劉師培,其家五世傳經,文氣興盛,藏書如海。十七歲即讀完家中藏書,然後論史談經,著書立說,被視為少年大師,後與章太炎齊名。十八歲中秀才,次年到金陵參加鄉試又中舉人。據汪東回憶:“餘初識申叔時,在日本東京,年才十七八,而申叔亦僅長六歲耳,著述不倦,積稿盈幾案間,形羸而秀口,訥訥如不能言者。然與人論學,釋疑解難,窮極九流百家之書,無所留滯。引證某類某事,至能舉其卷頁,十不失一二。”
鄭逸梅也說:“劉申叔記憶力甚強,在北大任教時,他須參考典籍,致書儀征家中,說明在何櫥何格,何排何冊,家人一索即得,從無誤記。”
後人說陳寅恪失明後,引證材料皆憑記憶,曰某書某頁,乃曠世奇才。劉申叔,早陳寅恪,已能精通經典矣。
劉師培繼承家學的同時,運用近代西方科學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其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境界。劉便自鳴得意,忘記天外有天。
一天,劉師培與徐紹楨談及《春秋長曆》。
劉道:“予家五世治《春秋左氏》之學,自高曾伯山、孟瞻諸先生以來,子孫繼承,傳治《春秋》。予篤守家學,萃數代已成之書,蔚裝成帙,精細正確,首尾完備,但《春秋長曆》一卷,中多疑難,未成定本。聞先生曆算精深,請校閱疑誤,則小子無遺恨,先人當羅拜矣。”
徐紹楨曰:“汝誠敬欲予校正者,明日當具衣冠,捧書來,視其全書,予能修改,汝再具衣冠行跪拜禮,乃秉筆為之。”
翌日,劉師培具衣冠捧書前往。徐已正襟危坐,等候良久,洗手焚香之後,捧過書,靜默閱讀幾個時辰,方對劉師培說:“錯誤甚多,不僅簽條疑難也,當盡半月之力,為君改正。”
劉立行跪地禮,雙手捧書過頂,恭敬呈徐紹楨。十日後,劉往謁徐,徐曰:“全書改正完善,其中錯誤,凡百數條,予運用步算,盡掇其微,可攜書歸,鈔正送來再閱。”
劉匆忙回家,展卷閱讀,其家數代人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徐都一一改正,而且發明微旨。後來,劉師培將此事告訴黃侃說:“汝願從我深研經義訓詁之學,予亦仿徐先生例,子須行拜跪謁師禮,而後教之,不必另具衣冠也。”
黃侃雖與劉師培皆師從章太炎,交好多年,但對其頗為鄙視,對其學問也不以為然,動輒批評,謂其文章古奧深澀,故弄玄虛。對劉師培變節,黃侃更是十分鄙夷。等到二人都到北京大學任教,黃侃穿上簇新禮服,請劉師培坐上位,自己鄭重行四拜三跪之禮,拜劉師培為師,劉師培笑曰:“予有以教子矣!”
劉師培在去世前,曾對黃侃表示,自己對早年參與政事、幾次變節很是後悔,他說:“我一生應當論學而不問政,隻因早年一念之差,誤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矣。”
劉師培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深邃研究,撰述甚豐,後人輯為《劉申叔先生遺著》,凡七十四種。
劉師培,其家五世傳經,文氣興盛,藏書如海。十七歲即讀完家中藏書,然後論史談經,著書立說,被視為少年大師,後與章太炎齊名。十八歲中秀才,次年到金陵參加鄉試又中舉人。據汪東回憶:“餘初識申叔時,在日本東京,年才十七八,而申叔亦僅長六歲耳,著述不倦,積稿盈幾案間,形羸而秀口,訥訥如不能言者。然與人論學,釋疑解難,窮極九流百家之書,無所留滯。引證某類某事,至能舉其卷頁,十不失一二。”
鄭逸梅也說:“劉申叔記憶力甚強,在北大任教時,他須參考典籍,致書儀征家中,說明在何櫥何格,何排何冊,家人一索即得,從無誤記。”
後人說陳寅恪失明後,引證材料皆憑記憶,曰某書某頁,乃曠世奇才。劉申叔,早陳寅恪,已能精通經典矣。
劉師培繼承家學的同時,運用近代西方科學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其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境界。劉便自鳴得意,忘記天外有天。
一天,劉師培與徐紹楨談及《春秋長曆》。
劉道:“予家五世治《春秋左氏》之學,自高曾伯山、孟瞻諸先生以來,子孫繼承,傳治《春秋》。予篤守家學,萃數代已成之書,蔚裝成帙,精細正確,首尾完備,但《春秋長曆》一卷,中多疑難,未成定本。聞先生曆算精深,請校閱疑誤,則小子無遺恨,先人當羅拜矣。”
徐紹楨曰:“汝誠敬欲予校正者,明日當具衣冠,捧書來,視其全書,予能修改,汝再具衣冠行跪拜禮,乃秉筆為之。”
翌日,劉師培具衣冠捧書前往。徐已正襟危坐,等候良久,洗手焚香之後,捧過書,靜默閱讀幾個時辰,方對劉師培說:“錯誤甚多,不僅簽條疑難也,當盡半月之力,為君改正。”
劉立行跪地禮,雙手捧書過頂,恭敬呈徐紹楨。十日後,劉往謁徐,徐曰:“全書改正完善,其中錯誤,凡百數條,予運用步算,盡掇其微,可攜書歸,鈔正送來再閱。”
劉匆忙回家,展卷閱讀,其家數代人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徐都一一改正,而且發明微旨。後來,劉師培將此事告訴黃侃說:“汝願從我深研經義訓詁之學,予亦仿徐先生例,子須行拜跪謁師禮,而後教之,不必另具衣冠也。”
黃侃雖與劉師培皆師從章太炎,交好多年,但對其頗為鄙視,對其學問也不以為然,動輒批評,謂其文章古奧深澀,故弄玄虛。對劉師培變節,黃侃更是十分鄙夷。等到二人都到北京大學任教,黃侃穿上簇新禮服,請劉師培坐上位,自己鄭重行四拜三跪之禮,拜劉師培為師,劉師培笑曰:“予有以教子矣!”
劉師培在去世前,曾對黃侃表示,自己對早年參與政事、幾次變節很是後悔,他說:“我一生應當論學而不問政,隻因早年一念之差,誤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