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文,可見章太炎學問之淵博,且有“不辭以外道為師”的好學精進的精神,又可見周作人對章太炎大師氣象的景仰。
1906年初夏,周氏兄弟與二位同鄉結伴登上海輪,從上海東渡日本。新婚的兄長借機逃離這樁悲劇的婚姻,弟弟隻想見識外部多彩的世界。那時,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告終,這對渴求民族自強的周氏兄弟來說,自然有一種渴望和期待。
果然,到了日本,二十歲的少年郎周作人,被日本文化的神韻吸引。剛到日本的那天夜裏,來到寄宿的本鄉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時,一位十五六歲的日本少女的一雙赤足讓周作人浮想聯翩,徹夜難眠。
入鄉隨俗,周氏兄弟很快接受了日本文化,開始了“完全日本化”的生活方式。周作人在《藥堂雜文·留學的回憶》一書中,這樣嘲笑不習慣日本生活方式的同胞:
有好些留學生過不慣日本人的生活,住在下宿裏要用桌椅,有人買不起臥床,至於爬上壁櫥(戶棚)去睡覺,吃的也非熱飯不可,這種人常為我們所嘲笑,因為我們覺得不能吃苦,何必外出,而且到日本來單學一點技術回去,結局也終是皮毛,如不從生活上去體驗,對於日本事情便無法深知的。
他又在《藥堂雜文·大學的回憶》中說:
我自己在東京住了六年,便不曾回過一次家,我稱東京為“第二故鄉”,也就是這個緣故。
對周作人這番話,包括他和他三弟娶了日本老婆,人們有不同理解,但這畢竟是人家私人生活,不必說三道四。不過有人說,周作人“這裏不僅包含對日本人民普通生活的切身體驗,而且還是對日本生活中保留的中國古俗、中國民間的原始的生活方式的重溫,從而達到一種心靈的契合”(《周作人傳》)。這裏將日本、中國兩個民族混為一談,筆者不敢苟同。一個民族的群體人格,是一個民族特有的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思想、情操、習慣及行為方式。一個民族的文化隻能從深遠的民族生活的土壤中生長出來。曾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早就把中國文化化為自己民族的,完全不同於中國文化的血肉了。
不錯,在日本期間,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說,既“沒有遇見公寓老板或是警察的欺侮,也沒如其兄所經曆的日俄戰爭中辱殺中國偵探的刺激,對日本的印象很好,很快習慣並喜歡了日本的生活方式,過得頗為愉快”。愛屋及烏,於是就娶了個日本姑娘羽太信子為妻。羽太信子,本是他們兄弟倆在日本“伍舍”的女傭。1908年春,二十三歲的周作人與十九歲的信子相識不到一年即結婚。
周作人一生喜談自己,甚至,連他心儀的女子也津津樂道。比如,他十二歲時,在杭州陪伴羈押在杭州府獄中的祖父時,隔壁姚家與他同齡的“一個尖麵龐、烏眼睛、瘦小身材”的養女“阿三”,成了他“對於異性的戀慕的第一個”;1900年,周作人在紹興娛園遇見與他同年同月生的表姐酈,又頓生愛慕;東渡日本,在寄宿的伏見館,剛一見到店主之妹乾榮子,也生“喜歡”之心。三十年後,周作人偕夫人信子到東京度假,與乾榮子有一次偶遇,竟帶來一場夫婦吵架風波。這些情感往事,周作人都充滿懷戀地寫在文字裏,但是,關於他與羽太信子的戀愛、婚姻卻偏偏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從此文,可見章太炎學問之淵博,且有“不辭以外道為師”的好學精進的精神,又可見周作人對章太炎大師氣象的景仰。
1906年初夏,周氏兄弟與二位同鄉結伴登上海輪,從上海東渡日本。新婚的兄長借機逃離這樁悲劇的婚姻,弟弟隻想見識外部多彩的世界。那時,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告終,這對渴求民族自強的周氏兄弟來說,自然有一種渴望和期待。
果然,到了日本,二十歲的少年郎周作人,被日本文化的神韻吸引。剛到日本的那天夜裏,來到寄宿的本鄉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時,一位十五六歲的日本少女的一雙赤足讓周作人浮想聯翩,徹夜難眠。
入鄉隨俗,周氏兄弟很快接受了日本文化,開始了“完全日本化”的生活方式。周作人在《藥堂雜文·留學的回憶》一書中,這樣嘲笑不習慣日本生活方式的同胞:
有好些留學生過不慣日本人的生活,住在下宿裏要用桌椅,有人買不起臥床,至於爬上壁櫥(戶棚)去睡覺,吃的也非熱飯不可,這種人常為我們所嘲笑,因為我們覺得不能吃苦,何必外出,而且到日本來單學一點技術回去,結局也終是皮毛,如不從生活上去體驗,對於日本事情便無法深知的。
他又在《藥堂雜文·大學的回憶》中說:
我自己在東京住了六年,便不曾回過一次家,我稱東京為“第二故鄉”,也就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