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元年十月一日(1909年11月13日),南社終於寓意深長地選擇在蘇州虎丘的明末抗清誌士張國維祠,莊嚴成立。經選舉組成南社核心領導:陳去病、高旭、龐樹柏三人,分別為文選、詩選、詞選編輯員,柳亞子為書記員,朱少屏為會計員。
關於取名“南社”之意,眾說紛紜。高旭曰,南之雲者,以此社提倡於東南謂。寧調元曰,“鍾儀操南音,不忘本也”。陳去病曰:“南者,對北而言,寓不向滿清之意”。到了1923年,柳亞子說:“它底宗旨是反抗滿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對北庭的標幟了。”發起南社“是想和中國同盟會做犄角”的。
從首次雅集,定結社之舉的十七人中,就有十四人為同盟會會員。南社中還有許多同盟會、光複會的重要政治活動家,如黃興、宋教仁、田桐、汪精衛、陳其美、邵力子等,還有更多的民主革命的宣傳家。大凡當時主要報刊的主持筆政者,如汪東、張繼、黃侃、黃節、於右任、戴季陶等人都是南社成員。至於當時主要文學期刊的主編,如《小說林》的黃人、包天笑,《小說月報》的王蘊章等,無一不是南社骨幹。正是依靠這些人、這些報紙和期刊,南社對文學界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總而言之,南社從誕生起,便是一個政治色彩濃重的文學社團。
南社甫一建立,其“反對滿清”的政治宗旨,就與資產階級反清革命一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說:“從驅除滿人那一麵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麵說,是政治革命。”南社大部分成員支持這一政治主張,於是統一戰線就建成了。
到民國初建的1912年,南社迅速擴大,社會聲望及影響也大增。廣東、湖南皆設支部,杭州、北京設立南社通訊處或事務所,至1916年社員已達八百二十五人,為當時文學團體成員之最。
以柳亞子等為核心的南社,從建社始,就站在革命潮頭,反妥協、反議和,特別是民國建立以後,積極支持二次革命,堅決反對袁世凱複辟。為此犧牲了其骨幹周實、宋教仁、寧調元、陳其美、仇亮、周祥駿等人。
有人說“南社成員反清革命一致,但民主意識覺悟程度很不一樣,這是南社在辛亥革命前生氣勃勃,清朝被推翻後開始分化的原因”,並又以魯迅的“但民國成立以後,倒寂然無聲了”觀點為支撐。此語的錯誤有二:一把文學團體南社完全當成政治團體了,別忘記,南社在推進“詩界革命”方麵,成就顯著,而且一直堅持“文界革命”;二是上麵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唯不適合南社。國民黨執政前已開始分化,袁世凱當了總統,就想複辟當皇帝,而南社在民國建立之後,還在奮鬥,還在流血。1913年與袁世凱鬥爭的南社社員宋教仁被暗殺;另一社員寧調元也是在1913年6月26日在武漢三鎮起事反袁時,因事已泄露而被袁氏殺害;南社社員馬君武1917年仍參加護法運動;南社社員陳去病,積極參加二次革命、護法戰爭,任北伐軍大本營宣傳部長;南社社員蘇曼殊,在“宋教仁案”後,立刻向袁世凱發出“起而褫爾之魂”的怒吼,發表《討袁宣言》,曆數袁賊竊國之惡罪。此外,李叔同、包天笑、周瘦鵑、徐枕亞、黃賓虹等,沒有“寂然無聲”,而是在政治上站在革命一邊。這些人物在文學革命方麵,還提出“詩壇請自今日始,大建革命軍之旗”,“多讀西詩以擴我之思想”,“融合古今中外哲學家言”,而使南社“一洗前代結社之積弊,作為海內文學之導師”,成就斐然。至於個別“寂然無聲”乃至沉淪者出現,掩蓋不了南社整體的光輝。以偏概全、一葉障目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全者,或別有用心。比如,攻訐胡適的聲音一直沒有“寂然無聲”,胡適卻一直矗立史冊。
清宣統元年十月一日(1909年11月13日),南社終於寓意深長地選擇在蘇州虎丘的明末抗清誌士張國維祠,莊嚴成立。經選舉組成南社核心領導:陳去病、高旭、龐樹柏三人,分別為文選、詩選、詞選編輯員,柳亞子為書記員,朱少屏為會計員。
關於取名“南社”之意,眾說紛紜。高旭曰,南之雲者,以此社提倡於東南謂。寧調元曰,“鍾儀操南音,不忘本也”。陳去病曰:“南者,對北而言,寓不向滿清之意”。到了1923年,柳亞子說:“它底宗旨是反抗滿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對北庭的標幟了。”發起南社“是想和中國同盟會做犄角”的。
從首次雅集,定結社之舉的十七人中,就有十四人為同盟會會員。南社中還有許多同盟會、光複會的重要政治活動家,如黃興、宋教仁、田桐、汪精衛、陳其美、邵力子等,還有更多的民主革命的宣傳家。大凡當時主要報刊的主持筆政者,如汪東、張繼、黃侃、黃節、於右任、戴季陶等人都是南社成員。至於當時主要文學期刊的主編,如《小說林》的黃人、包天笑,《小說月報》的王蘊章等,無一不是南社骨幹。正是依靠這些人、這些報紙和期刊,南社對文學界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總而言之,南社從誕生起,便是一個政治色彩濃重的文學社團。
南社甫一建立,其“反對滿清”的政治宗旨,就與資產階級反清革命一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說:“從驅除滿人那一麵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麵說,是政治革命。”南社大部分成員支持這一政治主張,於是統一戰線就建成了。
到民國初建的1912年,南社迅速擴大,社會聲望及影響也大增。廣東、湖南皆設支部,杭州、北京設立南社通訊處或事務所,至1916年社員已達八百二十五人,為當時文學團體成員之最。
以柳亞子等為核心的南社,從建社始,就站在革命潮頭,反妥協、反議和,特別是民國建立以後,積極支持二次革命,堅決反對袁世凱複辟。為此犧牲了其骨幹周實、宋教仁、寧調元、陳其美、仇亮、周祥駿等人。
有人說“南社成員反清革命一致,但民主意識覺悟程度很不一樣,這是南社在辛亥革命前生氣勃勃,清朝被推翻後開始分化的原因”,並又以魯迅的“但民國成立以後,倒寂然無聲了”觀點為支撐。此語的錯誤有二:一把文學團體南社完全當成政治團體了,別忘記,南社在推進“詩界革命”方麵,成就顯著,而且一直堅持“文界革命”;二是上麵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唯不適合南社。國民黨執政前已開始分化,袁世凱當了總統,就想複辟當皇帝,而南社在民國建立之後,還在奮鬥,還在流血。1913年與袁世凱鬥爭的南社社員宋教仁被暗殺;另一社員寧調元也是在1913年6月26日在武漢三鎮起事反袁時,因事已泄露而被袁氏殺害;南社社員馬君武1917年仍參加護法運動;南社社員陳去病,積極參加二次革命、護法戰爭,任北伐軍大本營宣傳部長;南社社員蘇曼殊,在“宋教仁案”後,立刻向袁世凱發出“起而褫爾之魂”的怒吼,發表《討袁宣言》,曆數袁賊竊國之惡罪。此外,李叔同、包天笑、周瘦鵑、徐枕亞、黃賓虹等,沒有“寂然無聲”,而是在政治上站在革命一邊。這些人物在文學革命方麵,還提出“詩壇請自今日始,大建革命軍之旗”,“多讀西詩以擴我之思想”,“融合古今中外哲學家言”,而使南社“一洗前代結社之積弊,作為海內文學之導師”,成就斐然。至於個別“寂然無聲”乃至沉淪者出現,掩蓋不了南社整體的光輝。以偏概全、一葉障目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全者,或別有用心。比如,攻訐胡適的聲音一直沒有“寂然無聲”,胡適卻一直矗立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