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名鼎鼎的“布衣”林紓“……(1 / 3)

一個清醒的論者,應該看到林紓的一生,他始終是一位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的愛國士大夫,他根本就不是一位革命的文學家,他和大多數那個時代的士大夫一樣,他們的愛國之心,實乃係於大清王朝。林紓一方麵“力翻可以警覺世士之書,以振吾國人果毅之氣”,一方麵又“於學堂中倡明聖學,以挽人心”(《上謝枚如師》)。作為清流,林紓自1901年到北京,大師吳汝綸很賞識他的古文,吳汝綸自感衰老,將複興桐城派古文的重任交給林紓,林紓並未推辭,此正合自承之意。多年後,林紓作《贈馬通伯(馬其昶)先生序》,文中說“古文之係垂泯,餘力不足繼其危”,“今得通伯,則私慶續之者有人也”。似在說,我無力挽桐城古文之危頹,可喜有繼承者馬通伯,可以放心了。但筆鋒一轉曰:“當世之能古文者,承方、姚道脈而且見淑於吳公,今乃皆私餘。”此夫子自道,其自信、自傲,躍然紙上。

於是才有了1913年他所寫的《送大學文科畢業諸學士序》。

就是從這年起,沒有受到清廷多少恩惠的林紓,在大清滅亡之後,卻以“清處士”之名,開始了十一次謁光緒崇陵的漫長之旅,以表“固與吾清相終始”之誌。

1913年4月12日(農曆三月初六),林紓首次謁崇陵。

崇陵遠在河北易縣,林紓雇了一輛騾車,在桃紅柳綠的鄉野,行了兩天。遙見光緒陵墓,六十二歲的拖著花白長辮的老人,便慌忙跳下車,躬身而行,至陵前,伏地慟哭。其聲悲天愴地,在田野回蕩,引得守陵人惶惶不安。歸後,作謁陵詩一首,對光緒的不幸遭遇深表傷感。

是年11月16日,大雪紛飛,林紓再次冒雪謁崇陵。歸京後卅日,清廢帝溥儀聞之,書“四季平安”春條一幅,頒賜林紓,林感激涕零,特繪《謁陵圖》,又撰《謁陵圖記》,稱頌先皇及皇後。

甲寅十月十一日(1914年12月7日),辭去京師大學堂教席,已出版自著小說《金陵秋》,又被清史館聘為名譽纂修的林紓,除了“長日閉戶,澆花作畫”,再著小說《劫外曇花》,又出版《韓柳文研究法》一書,心情很不錯。又與梁鼎芬、溫肅結伴同謁崇陵。

丙辰(1916年)清明(4月5日),林紓四謁崇陵。作《丙辰清明四謁崇陵禮成誌悲》《宿葵霜閣贈梁節庵》兩詩。對於袁世凱稱帝表示憤怒,對為其抬轎子者流予以嘲諷。

是年6月,國務總理段祺瑞親赴林紓絨線胡同宅第。蒼然老者,自稱“布衣驕人”的林紓忙迎至四合院二門之前。段祺瑞認真打量眼前寫一手桐城古文,又翻譯了大量歐美小說的文壇耆宿,心裏生了些敬意。衛兵立於門外,賓主落座後,段祺瑞開門見山,表示前來榮請林先生為國務院顧問。林紓對小自己三十多歲的段婉拒說,老夫六十又五,老邁,幹不動了,另請高明吧。

一個清醒的論者,應該看到林紓的一生,他始終是一位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的愛國士大夫,他根本就不是一位革命的文學家,他和大多數那個時代的士大夫一樣,他們的愛國之心,實乃係於大清王朝。林紓一方麵“力翻可以警覺世士之書,以振吾國人果毅之氣”,一方麵又“於學堂中倡明聖學,以挽人心”(《上謝枚如師》)。作為清流,林紓自1901年到北京,大師吳汝綸很賞識他的古文,吳汝綸自感衰老,將複興桐城派古文的重任交給林紓,林紓並未推辭,此正合自承之意。多年後,林紓作《贈馬通伯(馬其昶)先生序》,文中說“古文之係垂泯,餘力不足繼其危”,“今得通伯,則私慶續之者有人也”。似在說,我無力挽桐城古文之危頹,可喜有繼承者馬通伯,可以放心了。但筆鋒一轉曰:“當世之能古文者,承方、姚道脈而且見淑於吳公,今乃皆私餘。”此夫子自道,其自信、自傲,躍然紙上。

於是才有了1913年他所寫的《送大學文科畢業諸學士序》。

就是從這年起,沒有受到清廷多少恩惠的林紓,在大清滅亡之後,卻以“清處士”之名,開始了十一次謁光緒崇陵的漫長之旅,以表“固與吾清相終始”之誌。

1913年4月12日(農曆三月初六),林紓首次謁崇陵。

崇陵遠在河北易縣,林紓雇了一輛騾車,在桃紅柳綠的鄉野,行了兩天。遙見光緒陵墓,六十二歲的拖著花白長辮的老人,便慌忙跳下車,躬身而行,至陵前,伏地慟哭。其聲悲天愴地,在田野回蕩,引得守陵人惶惶不安。歸後,作謁陵詩一首,對光緒的不幸遭遇深表傷感。

是年11月16日,大雪紛飛,林紓再次冒雪謁崇陵。歸京後卅日,清廢帝溥儀聞之,書“四季平安”春條一幅,頒賜林紓,林感激涕零,特繪《謁陵圖》,又撰《謁陵圖記》,稱頌先皇及皇後。

甲寅十月十一日(1914年12月7日),辭去京師大學堂教席,已出版自著小說《金陵秋》,又被清史館聘為名譽纂修的林紓,除了“長日閉戶,澆花作畫”,再著小說《劫外曇花》,又出版《韓柳文研究法》一書,心情很不錯。又與梁鼎芬、溫肅結伴同謁崇陵。

丙辰(1916年)清明(4月5日),林紓四謁崇陵。作《丙辰清明四謁崇陵禮成誌悲》《宿葵霜閣贈梁節庵》兩詩。對於袁世凱稱帝表示憤怒,對為其抬轎子者流予以嘲諷。

是年6月,國務總理段祺瑞親赴林紓絨線胡同宅第。蒼然老者,自稱“布衣驕人”的林紓忙迎至四合院二門之前。段祺瑞認真打量眼前寫一手桐城古文,又翻譯了大量歐美小說的文壇耆宿,心裏生了些敬意。衛兵立於門外,賓主落座後,段祺瑞開門見山,表示前來榮請林先生為國務院顧問。林紓對小自己三十多歲的段婉拒說,老夫六十又五,老邁,幹不動了,另請高明吧。

10月,陳寶琛將林紓所撰《左傳擷華》呈給弟子廢帝溥儀。溥儀讀後,向老師問了一些林紓的情況,知其工畫,有羨慕之意。陳寶琛轉告林紓,“布衣驕人”遂精心畫了兩個扇麵,托老師獻給廢帝。溥儀見之,甚喜,特書“煙雲供養”春條賜林紓。溥儀善解人意,常把紫禁城皇宮裏所藏曆代名畫讓陳寶琛拿給林紓,供其觀覽借鑒。這令林紓狂喜,以為此係“三公不與易”,於是命其樓為“煙雲樓”,還賦詩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