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共三十五回。前六回原由金鬆岑(天翮)開篇撰寫,1903年,在《江蘇》雜誌第八期刊出前兩回,反響不俗。但創作小說對金鬆岑來說,隻是玩玩票,“以小說非餘所喜”,故轉請好友寫小說已有成就的曾樸續寫。二人商議後,曾樸以小說家之眼光,以前幾回為基礎,重新結構。原本擬將《孽海花》寫六十回。分“舊學時代”“甲午時代”“政變時代”“庚子時代”和“革新時代和海外運動”五個時代。但出於政局和個人的原因,寫寫停停,時時中斷,並未完成六十回。直到1927年,曾樸又繼續完成後十一回。到1931年,真美善書店出版三十回本,1959年出版三十五回本。
《孽海花》初印本署名很有趣,為“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愛自由者”即吳江金鬆岑,“東亞病夫”為曾樸。曾樸特意署上“愛自由者發起”,表示他對老友的尊重,不以全是自己執筆創作,而貪功掠美,也讓人敬佩。
《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貫穿全書,同時全景式地展示當時京城內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社會風氣、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並讓讀者看到,清末的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腐朽窳敗的圖景。盡管幾經修改,藝術上有所提高,刪去了不少批判性的內容,削弱了原本的思想內容,該作還是對舊社會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與其他小說之不同處,在於書中人物,無不有所影射。
《孽海花》因“揭發伏藏”“糾彈時政”,曾與《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老殘遊記》合稱清末民初四大“譴責小說”。但《孽海花》自有其文本特點,誠如它初版時所標“曆史小說”,當屬曆史小說,而不該納入“譴責小說”範疇。
所謂譴責小說,見於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其指出“命意在於匡世”,“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實則,大凡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本身就在於對黑暗社會進行猛烈的批判,另立“譴責小說”,本無必要。《孽海花》描述了清末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之後三十年間上層社會生活,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麵的社會狀態,在描述曆史的過程中,深刻批判了清王朝的黑暗腐敗,何須“譴責”二字冠之。曾樸之《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說得很清楚,此書“作五十年來之政治小說”,反映的是“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關”,以及“文化的推移”“政治的變動”,“一幕一幕展現,印象上不啻目擊了大事的全景一般”。《孽海花》是一部小說,豈能對所有曆史用力著墨,卻在曆史的大背景下,以“細節”展示社會生活、刻畫人物,但曆史的風雲變幻、政治變革的軌跡,清晰可見。用“譴責小說”來框《孽海花》,如同將大山搬進房屋般荒謬。
《孽海花》,共三十五回。前六回原由金鬆岑(天翮)開篇撰寫,1903年,在《江蘇》雜誌第八期刊出前兩回,反響不俗。但創作小說對金鬆岑來說,隻是玩玩票,“以小說非餘所喜”,故轉請好友寫小說已有成就的曾樸續寫。二人商議後,曾樸以小說家之眼光,以前幾回為基礎,重新結構。原本擬將《孽海花》寫六十回。分“舊學時代”“甲午時代”“政變時代”“庚子時代”和“革新時代和海外運動”五個時代。但出於政局和個人的原因,寫寫停停,時時中斷,並未完成六十回。直到1927年,曾樸又繼續完成後十一回。到1931年,真美善書店出版三十回本,1959年出版三十五回本。
《孽海花》初印本署名很有趣,為“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愛自由者”即吳江金鬆岑,“東亞病夫”為曾樸。曾樸特意署上“愛自由者發起”,表示他對老友的尊重,不以全是自己執筆創作,而貪功掠美,也讓人敬佩。
《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貫穿全書,同時全景式地展示當時京城內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社會風氣、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並讓讀者看到,清末的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腐朽窳敗的圖景。盡管幾經修改,藝術上有所提高,刪去了不少批判性的內容,削弱了原本的思想內容,該作還是對舊社會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與其他小說之不同處,在於書中人物,無不有所影射。
《孽海花》因“揭發伏藏”“糾彈時政”,曾與《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老殘遊記》合稱清末民初四大“譴責小說”。但《孽海花》自有其文本特點,誠如它初版時所標“曆史小說”,當屬曆史小說,而不該納入“譴責小說”範疇。
所謂譴責小說,見於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其指出“命意在於匡世”,“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實則,大凡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本身就在於對黑暗社會進行猛烈的批判,另立“譴責小說”,本無必要。《孽海花》描述了清末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之後三十年間上層社會生活,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麵的社會狀態,在描述曆史的過程中,深刻批判了清王朝的黑暗腐敗,何須“譴責”二字冠之。曾樸之《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說得很清楚,此書“作五十年來之政治小說”,反映的是“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關”,以及“文化的推移”“政治的變動”,“一幕一幕展現,印象上不啻目擊了大事的全景一般”。《孽海花》是一部小說,豈能對所有曆史用力著墨,卻在曆史的大背景下,以“細節”展示社會生活、刻畫人物,但曆史的風雲變幻、政治變革的軌跡,清晰可見。用“譴責小說”來框《孽海花》,如同將大山搬進房屋般荒謬。
《孽海花》寫了兩百多個人物,如前所說,都以實有的曆史人物為原型,無一編造者。小說就是以這二百多個人物,演繹了“三十年舊事,寫來都是血痕;四百兆同胞,顧爾早登覺岸”,以至於奴樂島“直沉向孽海中去”。小說不隻是譴責批判,而是全麵地反映了近代史上新舊力量的興替與鬥爭,完成了小說的基本主題和創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