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海《中國新報》出版《護國軍紀事》,支持蔡鍔的反袁義舉。民心所向,勢若驚雷。袁氏的黃粱美夢豈能長久。
6月6日,在舉國聲討形勢下,西南各省宣布獨立,北洋軍閥內部分崩離析,眾叛親離的袁世凱氣急暴亡,一命嗚呼,軍閥割據時代開始。9月1日,陳獨秀提出:
倫理的覺醒,為吾人最後覺悟之覺悟。
陳獨秀以其政治家之膽略,決心在思想、文化戰線上衝鋒陷陣。百年言論史上,最激蕩人心的新文化運動或曰“《新青年》時代”,已拉開了洶湧澎湃的帷幕。在世局交相嬗替之際,一代大師巨子,泛溢著博大的中國文化的情懷,肩負著深遠和沉重的文化承載,紛紛登上這個亂世的文化舞台,並在最後以其豐盈的文化財富和高尚鮮活的文化靈魂,給後世留下一個個扣人心扉的絕響……
新文化運動特別是“新文學”運動,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受到西方現代思潮影響的先進知識分子,認真總結了晚清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到辛亥革命曆次變革的經驗教訓,認清了中國要向現代化轉變,建立民主共和國體,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一場反對舊思想的啟蒙運動。新一代知識精英如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更關注對精神文化的現代化追求。他們相信社會變革進化的前提是國民精神的解放。當時的曆史,為這一運動提供了契機。辛亥革命後,經曆了袁世凱複辟及不斷的軍閥混戰,政權更迭頻繁,統治者無暇顧及精神領域和文化事業,致使當時思想統治薄弱而鬆動。這一段極為珍貴的自由時期,其思想自由的氛圍,為各種現代化思潮提供了滋養的土壤,拓寬了知識分子的視野,使知識分子群體成了尋求變革的積極活躍的骨幹力量。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一文中高度評價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他說:
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
從學術史看來,“新文學”意識應是“民國文學”意識的一部分。
民國以來,最先鮮明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確認“人權平等之說興”和“科學之興”,“若舟車之有兩輪”,是推進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並首先提出以民主和科學作為思想啟蒙的主要武器者,是陳獨秀。率先提出反對孔孟者,是李大釗,他在《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一文中指出:
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製政治之靈魂也。
陳獨秀、李大釗,反對封建綱常倫理,促成了個性解放的浪潮。“打倒孔家店”,一時成為青年人反傳統的激進口號,新文化運動揭櫫批孔孟大旗之態度決絕,矯枉過正,自然有其片麵性,這是後話。
4月,上海《中國新報》出版《護國軍紀事》,支持蔡鍔的反袁義舉。民心所向,勢若驚雷。袁氏的黃粱美夢豈能長久。
6月6日,在舉國聲討形勢下,西南各省宣布獨立,北洋軍閥內部分崩離析,眾叛親離的袁世凱氣急暴亡,一命嗚呼,軍閥割據時代開始。9月1日,陳獨秀提出:
倫理的覺醒,為吾人最後覺悟之覺悟。
陳獨秀以其政治家之膽略,決心在思想、文化戰線上衝鋒陷陣。百年言論史上,最激蕩人心的新文化運動或曰“《新青年》時代”,已拉開了洶湧澎湃的帷幕。在世局交相嬗替之際,一代大師巨子,泛溢著博大的中國文化的情懷,肩負著深遠和沉重的文化承載,紛紛登上這個亂世的文化舞台,並在最後以其豐盈的文化財富和高尚鮮活的文化靈魂,給後世留下一個個扣人心扉的絕響……
新文化運動特別是“新文學”運動,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受到西方現代思潮影響的先進知識分子,認真總結了晚清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到辛亥革命曆次變革的經驗教訓,認清了中國要向現代化轉變,建立民主共和國體,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一場反對舊思想的啟蒙運動。新一代知識精英如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更關注對精神文化的現代化追求。他們相信社會變革進化的前提是國民精神的解放。當時的曆史,為這一運動提供了契機。辛亥革命後,經曆了袁世凱複辟及不斷的軍閥混戰,政權更迭頻繁,統治者無暇顧及精神領域和文化事業,致使當時思想統治薄弱而鬆動。這一段極為珍貴的自由時期,其思想自由的氛圍,為各種現代化思潮提供了滋養的土壤,拓寬了知識分子的視野,使知識分子群體成了尋求變革的積極活躍的骨幹力量。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一文中高度評價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他說:
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
從學術史看來,“新文學”意識應是“民國文學”意識的一部分。
民國以來,最先鮮明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確認“人權平等之說興”和“科學之興”,“若舟車之有兩輪”,是推進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並首先提出以民主和科學作為思想啟蒙的主要武器者,是陳獨秀。率先提出反對孔孟者,是李大釗,他在《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一文中指出:
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製政治之靈魂也。
陳獨秀、李大釗,反對封建綱常倫理,促成了個性解放的浪潮。“打倒孔家店”,一時成為青年人反傳統的激進口號,新文化運動揭櫫批孔孟大旗之態度決絕,矯枉過正,自然有其片麵性,這是後話。
清末民初,又是知識分子身體力行,廣泛引進和吸收應用西方文化,這是新文化運動在思想啟蒙上做出的另一大貢獻。陳獨秀主張“以歐化為是”,他在《隨感錄》中,堅信引進吸收西方文化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