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月,胡適在《留美學生年報》(第三年本)再次發表《非留學篇》(上、中、下),被研究胡適者視為主要的論文。論文對留學生的時代職責之論述頗有見地:
新舊二文明之相隔,乃如汪洋大海,渺不可渡。留學者,過渡之舟楫也,留學生者,篙師也,舵工也。乘風而來,張帆而渡,及於彼岸。乃采三山之神藥,乞醫國之金丹,然後揚帆而歸,載寶而返。其責任所在,將令攜來甘露,遍灑神州,海外靈芝,遍栽祖國。以他人之所長,補我之不足。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張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泯合之新文明。
請注意,此文看似談留學者之責任,但實際上表達了胡適對漸成氣候的新文化運動的鮮明姿態,引進西方文化,目的是“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張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泯合之新文明”,而與以《青年雜誌》為中心的陳獨秀們決絕地徹底批判中國傳統古文明的激進文化姿態,有所不同。胡適代表了受中國古文化浸潤,有著深厚的國學底蘊,又受西方文明的影響的那部分文化精英的理性和文化姿態。而那些對國學底蘊深厚,對西方文化知之不夠的新文化運動激進者,偏偏高揚“拿來主義”,“全盤西化”,徹底否定中國古文明,其教訓是顯而易見的。一直以來,被視為新文化運動主導精神的“打倒孔家店”,是胡適提出來的。貌似是對胡適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的肯定,實則是對胡適對待文化遺產的理性態度的否定。對此,胡適自己在《關於〈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中,做出這樣明確的答複:
有許多人認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許多方麵,我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但是就全體來說,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上,對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當尊崇的。
胡適對傳統文化的批評繼承,與陳獨秀、魯迅等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兩種姿態的對峙,構成了新文化運動耐人尋味的文化衝突。二十四歲的胡適,在發表《非留學篇》(上、中、下)時,可能意識到新文化運動的濤聲已經逼近。
是年夏,胡適參加了康乃爾大學畢業典禮。年底,他寫的《睡美人歌》,可視為對他自己留學七年思想文化成熟的寓言式表述:
東方絕代姿,百年久濃睡。
一朝西風起,穿幃侵玉臂。
碧海揚洪波,紅樓醒佳麗。
昔年時世裝,長袖高螺髻。
可憐夢回日,一一與世戾。
畫眉異淺深,出門受訕刺。
殷勤遣群侍,買珠入城市。
東市易宮衣,西市問新製。
歸來奉佳人,百倍舊姝媚。
裝成齊起舞,“主君壽萬歲!”
1915年3月,留美學生群情激憤,紛紛集會,抗議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或發急電,或作長函,或痛哭而陳詞,或慷慨而自殺。胡適則認為,中國學子的大患在於不肯深思遠慮,“平日一無所預備,及外患之來,始驚擾無措”(3月3日致張奚若信)。他在《留學日記》卷九中說:
1914年1月,胡適在《留美學生年報》(第三年本)再次發表《非留學篇》(上、中、下),被研究胡適者視為主要的論文。論文對留學生的時代職責之論述頗有見地:
新舊二文明之相隔,乃如汪洋大海,渺不可渡。留學者,過渡之舟楫也,留學生者,篙師也,舵工也。乘風而來,張帆而渡,及於彼岸。乃采三山之神藥,乞醫國之金丹,然後揚帆而歸,載寶而返。其責任所在,將令攜來甘露,遍灑神州,海外靈芝,遍栽祖國。以他人之所長,補我之不足。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張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泯合之新文明。
請注意,此文看似談留學者之責任,但實際上表達了胡適對漸成氣候的新文化運動的鮮明姿態,引進西方文化,目的是“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張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泯合之新文明”,而與以《青年雜誌》為中心的陳獨秀們決絕地徹底批判中國傳統古文明的激進文化姿態,有所不同。胡適代表了受中國古文化浸潤,有著深厚的國學底蘊,又受西方文明的影響的那部分文化精英的理性和文化姿態。而那些對國學底蘊深厚,對西方文化知之不夠的新文化運動激進者,偏偏高揚“拿來主義”,“全盤西化”,徹底否定中國古文明,其教訓是顯而易見的。一直以來,被視為新文化運動主導精神的“打倒孔家店”,是胡適提出來的。貌似是對胡適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的肯定,實則是對胡適對待文化遺產的理性態度的否定。對此,胡適自己在《關於〈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中,做出這樣明確的答複:
有許多人認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許多方麵,我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但是就全體來說,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上,對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當尊崇的。
胡適對傳統文化的批評繼承,與陳獨秀、魯迅等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兩種姿態的對峙,構成了新文化運動耐人尋味的文化衝突。二十四歲的胡適,在發表《非留學篇》(上、中、下)時,可能意識到新文化運動的濤聲已經逼近。
是年夏,胡適參加了康乃爾大學畢業典禮。年底,他寫的《睡美人歌》,可視為對他自己留學七年思想文化成熟的寓言式表述:
東方絕代姿,百年久濃睡。
一朝西風起,穿幃侵玉臂。
碧海揚洪波,紅樓醒佳麗。
昔年時世裝,長袖高螺髻。
可憐夢回日,一一與世戾。
畫眉異淺深,出門受訕刺。
殷勤遣群侍,買珠入城市。
東市易宮衣,西市問新製。
歸來奉佳人,百倍舊姝媚。
裝成齊起舞,“主君壽萬歲!”
1915年3月,留美學生群情激憤,紛紛集會,抗議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或發急電,或作長函,或痛哭而陳詞,或慷慨而自殺。胡適則認為,中國學子的大患在於不肯深思遠慮,“平日一無所預備,及外患之來,始驚擾無措”(3月3日致張奚若信)。他在《留學日記》卷九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