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冒麵外,藏語叫“八叉”的短麵條,叫“路逮”的寬麵,白麵和玉米麵做成的金銀卷都是巴塘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但最具特色的是猴子耳朵。這猴子耳朵也是有緣起的,它與山西麵點一脈相承,在萬裏之外的山西,它叫貓耳朵。猴子耳朵的做法其實極其簡單,和好麵擀開切成正方形小丁,用大拇指貼著一頭擰過去,做成薄薄的卷筒狀就成了,但這裏麵最難拿捏的是手的輕重,如果掌握不好,就會弄成一塊小小的死麵團,所以還是需要熟能生巧。媽媽生前就特別喜歡做猴子耳朵,她不像別人用手做,而是用拱形調羹的柄代替,這樣既省力,做出來的猴子耳朵還可以達到薄如蟬翼的最佳效果。她對湯的要求極高,臘肉切成細顆燙出油葷,棄掉小白菜的老葉子,揀最新鮮的小炒一下,放幾片藿香葉,再用上好的高湯慢慢烹調,然後放點小蔥,做出來的猴子耳朵清香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團結包子也是遠近聞名的巴塘小吃。團結包子的做法同樣很簡單,在麵粉裏放一撮發酵的“起麵”或小蘇打,和好後揉成團,擀成略厚的圓片;排骨、土豆片用玉米粉和少許郫縣豆瓣勾勻,再放入鹽、味精、蔥薑蒜片和切成寸長的芹菜,一齊倒入擀好的麵片中,折疊成環形,用大火蒸半小時就好了。蒸熟後的團結包子大如麵盆,排骨粉嫩、土豆甜糯,包子皮潔白柔滑,吃的時候,用一碟辣辣的蘸水佐食,味道更好。團結包子名字的由來,源於20世紀50年代十八軍進藏的時候。為歡迎解放軍,巴塘群眾打開城門,婦女們自發組織起來,給最可愛的人做包子,為了讓戰士們夠吃,包子比平常做得更大,她們告訴解放軍,這叫“團結包子”,從此,這個蘊含著軍民一家親意義的名字就延續了下來。當然,它也是民族融合的見證之一。
另外,什麼抄手、水餃、花卷,在巴塘,幾乎男人女人都會。我的同事誌瑪曲措是做麵食的高手,她能做一種藏語叫“三根八崍”的千層酥,做這種酥,和麵全用雞蛋、牛奶,不能沾水,要擀得極薄,一層層裹起來,用混合油炸過心,白如美玉,表麵一點淡淡的焦黃,好看得讓人舍不得吃。其外酥裏嫩,入口化渣,營養價值極高,比賣的什麼老婆餅、觀音糕、龍須酥都好吃。我弟弟向來不做家務,卻會包十幾種不同式樣的餃子,也會做饊子、扭麻花,可以把麵弄成花蕊、雲朵、貝殼、蝴蝶、八寶圖之類稀奇古怪的形狀,沒有人專門教過他。我曾表示詫異,他說:“難道我不是巴塘人嗎?長那麼大,看都看會了。”可見巴塘人之於麵食,的確有親和力。
麵食在巴塘甚至是文化,它與氣候、土質、水利資源等自然因素相適應,又與環境中的社會群體情勢相切合。巴塘本來就是一個慢節奏的地方,各種麵食也刻上了從容的烙印,做法講究,精雕細琢。如果說川菜是巴蜀大地的人們懷著智慧在紅案上的馳騁,那麼,巴塘麵食則是巴塘人躲在川、滇、藏三省交會處,於白案上的舞蹈。
(原載《四川政協報》2012年12月13日)
除了冒麵外,藏語叫“八叉”的短麵條,叫“路逮”的寬麵,白麵和玉米麵做成的金銀卷都是巴塘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但最具特色的是猴子耳朵。這猴子耳朵也是有緣起的,它與山西麵點一脈相承,在萬裏之外的山西,它叫貓耳朵。猴子耳朵的做法其實極其簡單,和好麵擀開切成正方形小丁,用大拇指貼著一頭擰過去,做成薄薄的卷筒狀就成了,但這裏麵最難拿捏的是手的輕重,如果掌握不好,就會弄成一塊小小的死麵團,所以還是需要熟能生巧。媽媽生前就特別喜歡做猴子耳朵,她不像別人用手做,而是用拱形調羹的柄代替,這樣既省力,做出來的猴子耳朵還可以達到薄如蟬翼的最佳效果。她對湯的要求極高,臘肉切成細顆燙出油葷,棄掉小白菜的老葉子,揀最新鮮的小炒一下,放幾片藿香葉,再用上好的高湯慢慢烹調,然後放點小蔥,做出來的猴子耳朵清香可口,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