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鄉後,唐劍薇先後100多次進入甘孜、阿壩、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攝影創作。“一年中大概半年都在山裏吧。”唐劍薇的堅持與努力,為她換來了30多萬張表現高原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致的照片。她的作品曾多次被《九寨溝》《印記中國》《飛越》等畫冊大量選用。
在高原、山區攝影過程中,每每看到當地孩子冬天穿著單薄的衣衫仍堅持上學時,她都會被觸動。2007年深秋,她打出“天冷了,舊衣服別扔,請捐給山區貧困孩子過冬”的口號,在網上發起為涼山彝族布拖9所小學捐贈冬衣的活動,迅速吸引600多名誌願者參與。經過一個多月的募集,誌願者們終於趕在那年冬天第一場雪來臨的前一天,將2萬件冬衣及30餘箱書籍等送到布拖縣孩子們手中。從此,唐劍薇便走上了公益之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時,唐劍薇正在為5所貧困小學運送募捐物資,“當時,我們所處的位置距離震中僅10餘公裏。”唐劍薇回憶,一陣天崩地裂後,瞬間所有的通信、道路全部中斷,在沿途供電、供油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她仍和隊友堅持將物資送到目的地。4天後的深夜,他們才繞道返回成都。
可是,還沒來得及在家睡上一個安穩覺,她馬上又和其他公益人士一起投身到緊張的抗震救災之中,發動身邊的親友出動近百車次,將累積價值超過百萬的救災物資第一時間送到災區群眾手中。
4年多來,唐劍薇和她的團隊對甘孜、阿壩、青海藏區以及涼山彝區等地,實地家訪並成功完成1+1助學共計70餘對。
運動人生成就奧運理想
由於長期在高原地區從事創作及公益活動,年過40的唐劍薇漸漸地體會到:“原來以為公益事業隻要有‘心’便可,後來才發現這是一項體力活。”
為了“能多跑幾年”,2008年,原本就熱愛運動和冒險的唐劍薇在公益群裏創建了“11自行車隊”。“11代表著我們公益活動中的‘1+1'',表達了我們決心將助學堅持下去的信念。”唐劍薇解釋說。
4年來,“11自行車隊”每年組織100多次不同線路的騎行活動,吸引了400多位自行車愛好者參與。唐劍薇也從一名普通的自行車愛好者,發展成為在省級專業自行車比賽中獲獎的運動員。經過專業培訓,她還成功地獲得了國家自行車二級裁判資格。
據悉,7月14日,唐劍薇將在南安普敦附近迎接火炬,該站共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火炬手8名。“我們這一站的火炬傳遞是從當地時間上午9點15分開始,北京時間應該是下午4點15分,家鄉的父老鄉親可以在BBC的官網上觀看到這次火炬傳遞的現場直播。”屆時,唐劍薇將以一身白色運動服亮相火炬傳遞現場,“以最好的狀態和形象”跑完火炬傳遞的300米征程。
(原載《四川日報》2012年7月13日)
回到家鄉後,唐劍薇先後100多次進入甘孜、阿壩、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攝影創作。“一年中大概半年都在山裏吧。”唐劍薇的堅持與努力,為她換來了30多萬張表現高原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致的照片。她的作品曾多次被《九寨溝》《印記中國》《飛越》等畫冊大量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