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拍攝製作過很多經典電影的峨影廠,則以存放自產影片拷貝為主。在峨影廠片庫,拷貝盤整齊地放在專屬的拷貝架上,《鴉片戰爭》、《紅衣少女》、《焦裕祿》等經典之作都被貼上了屬於自己的紙條。峨眉院線董事長申書鳳表示,影院放映機的更新其實是被動的,因為現在電影製片方要麼都拍數字電影,要麼用膠片拍攝之後又轉數字發行,所以膠片放映機就必須更換。
【記者手記】
擋不住的潮流
電影告別膠片如同無聲電影轉變為有聲電影一樣,是曆史發展的潮流。
膠片時代的高峰期,全球電影業每年使用的膠片長度超過365萬千米,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10倍。然而,今年全世界使用的膠片長度預計隻有121萬千米,越來越多的電影院通過衛星信號或硬盤驅動器接收電影。
膠片拷貝隻屬於電影,電影卻不可能一直屬於膠片。膠片電影一次成像,剪輯、修改、重拍都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數字拍攝即拍即看,後期製作、特效疊加都非常方便;膠片拷貝洗印動輒幾百萬元,盜版出現後源頭難查;數字放映用“密鑰”控製放映、下檔時間,也能嚴格控製盜版出現。
揮別膠片,擁抱數字。馮小剛的新片《一九四二》是他最後一部膠片電影,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已經全麵數字化……膠片時代肯定會遠去,電影藝術卻將永遠留下來。
【幕後故事】
消失的跑片人
隨著膠片電影的消失,很多與膠片電影相關的人和物也將相繼退出曆史舞台。在各大影城的放映間裏,都有一個類似書桌的設備,叫倒片台。每本拷貝放映之後要重新使用,都必須用倒片台把拷貝倒回起點,原理和以前的卡帶錄音機一樣。最常使用這台機器的就是影城放映員和電影公司的跑片員,而跑片員這個職業目前已經徹底消失。
記者輾轉找到曾經當過跑片員的峨眉院線老員工郭長照,他曾當了4年跑片員。“當年我負責從四川電影院接片,放映完之後送到華協影城,騎自行車需要15分鍾。如果我有耽擱,華協影城就會亮燈,並打出‘跑片未到’的字幕。”
“當年都是膠片拷貝,數量很少。和平影城、百花影城、四川電影院、人民電影院、華協影城共用一個拷貝,一部電影有10本拷貝。我們跑片員2人一組,一共10多人。”郭長照介紹說,這4年裏,隻要他上班,不管刮風下雨,都必須保證電影拷貝安全送到,4年騎行超過2萬公裏。
如今,全電腦的操控讓“跑片”變成了點鼠標,“跑片”這個職業也徹底成為曆史。
(原載《四川日報》2012年6月7日)
而拍攝製作過很多經典電影的峨影廠,則以存放自產影片拷貝為主。在峨影廠片庫,拷貝盤整齊地放在專屬的拷貝架上,《鴉片戰爭》、《紅衣少女》、《焦裕祿》等經典之作都被貼上了屬於自己的紙條。峨眉院線董事長申書鳳表示,影院放映機的更新其實是被動的,因為現在電影製片方要麼都拍數字電影,要麼用膠片拍攝之後又轉數字發行,所以膠片放映機就必須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