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修複技藝千年不變 全川古畫裝裱師僅10餘人(1 / 2)

廖定一告訴記者,當年他當學徒時,師傅幾乎都是用古畫來讓他們練手。“古畫從哪來?當然是張大千收藏的古畫啦,以前我師父是張大千的‘禦用’修複裝裱師哦。我們練手的古畫都是張大千的。”他嗬嗬地笑著說,古畫修複裝裱沒有捷徑可以走,也沒有科技手段,都是沿襲了千年的手藝。不管是明清時期的古畫,還是現代的名作,修複的過程都是一樣的。

一幅字畫拿到手上,首先要選擇好與之相配的紙張,裁好備用,預備好噴壺、不同型號的大小刷子、糨糊、砑石、毛筆、墨汁等各式工具、材料,然後才鋪紙、噴濕、刷糨、抻平……進入正式的修複裝裱過程。一個流程下來得數十道大的工序。

一直以為修複過程需要機械手段,沒想到,修複師們居然用木板、毛筆、木刷等工具就把古畫文物的修複給搞定了。廖定一指了指身旁一個黏糊糊的碗,笑著說:“你看,這自製澱粉糨糊,從我師父的師父就開始用,到了我這裏也在用,以後徒弟也得用。”為什麼不用膠水呢?他解釋道,就像治病吃藥一樣,用藥不能用滿了,要一次一次地增加藥量。修複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用現代的膠水,直接把修補的部分給粘牢了,以後就沒辦法再修補了。所以修複師們發明了可溶解的澱粉糨糊,當古畫再次受到損害後,可以通過水來溶解糨糊,將破損部分輕易地去掉,保證古畫的可修複性。

修複古畫如履薄冰 如同“手術”

“作為古畫修複師,我們的心理壓力很大,每天如履薄冰。修複成功了,人們說你妙手回春讓古畫‘複活’;但如果文物在自己手中被毀,就形同‘犯罪’了。”廖定一介紹,不要覺得修複古畫就是填填補補,裏麵的學問和“危險係數”大著呢。比如,在古畫裝裱時,需揭腹背紙。因古畫心本身已較脆弱,主要靠命紙及腹背紙來維持其“生命”。揭裱是最重要的一步,粗心大意或技術不過關都會對古畫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說著,他給記者演示了揭裱的訣竅。“揭裱就是要把所有不是畫本身的東西全部去掉,換上高強度且適合原畫的紙張,原則是‘拿得上去,取得下來’。”隻見他站在古畫跟前,身體與木桌保持約3厘米距離,上半身深深前伏,但絕不接觸古畫,雙手極其小心地,一點點輕輕揭去已經破敗不堪的古畫原裝裱層。他說,揭裱全程往往得持續數個小時,就算額頭滲出汗珠,也不能伸手去擦拭,“就像醫生上手術台,必須一口氣做完,不能停”。他透露,舊層去除後,撫平古畫再反轉,揭裱完成後的古畫,僅餘薄若蟬翼的“畫心”,潮濕的“畫心”像塊絲綢一般。修複師必須將其“飄上”邊上一塊傾斜木板。待水分幹透後,再用畫筆“全色”,將缺損部分上色連接。

廖定一告訴記者,當年他當學徒時,師傅幾乎都是用古畫來讓他們練手。“古畫從哪來?當然是張大千收藏的古畫啦,以前我師父是張大千的‘禦用’修複裝裱師哦。我們練手的古畫都是張大千的。”他嗬嗬地笑著說,古畫修複裝裱沒有捷徑可以走,也沒有科技手段,都是沿襲了千年的手藝。不管是明清時期的古畫,還是現代的名作,修複的過程都是一樣的。

一幅字畫拿到手上,首先要選擇好與之相配的紙張,裁好備用,預備好噴壺、不同型號的大小刷子、糨糊、砑石、毛筆、墨汁等各式工具、材料,然後才鋪紙、噴濕、刷糨、抻平……進入正式的修複裝裱過程。一個流程下來得數十道大的工序。

一直以為修複過程需要機械手段,沒想到,修複師們居然用木板、毛筆、木刷等工具就把古畫文物的修複給搞定了。廖定一指了指身旁一個黏糊糊的碗,笑著說:“你看,這自製澱粉糨糊,從我師父的師父就開始用,到了我這裏也在用,以後徒弟也得用。”為什麼不用膠水呢?他解釋道,就像治病吃藥一樣,用藥不能用滿了,要一次一次地增加藥量。修複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用現代的膠水,直接把修補的部分給粘牢了,以後就沒辦法再修補了。所以修複師們發明了可溶解的澱粉糨糊,當古畫再次受到損害後,可以通過水來溶解糨糊,將破損部分輕易地去掉,保證古畫的可修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