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文星小學是儀隴縣的“剪紙基點校”,胡顯珍老人也成為了學生們學習剪紙的“活教材”,一有空閑時間,老人非常樂意走進校園和孩子們待在一起。
許棚告訴記者,儀隴有1500多年的建縣史,更有1500多年的燦爛文化史。早在晉唐時期,儀隴的剪紙就已蔚然成風。在南充市首屆旅遊博覽會上已故剪紙老藝人張素碧一把剪刀如行雲流水,引來觀者如潮。如今,如何讓民間老藝人的剪紙絕活不失傳,尋找到合適的衣缽傳人,也是他們考慮的重點。
令記者高興的是,胡顯珍的孫兒媳、在儀隴縣文星小學擔任美術老師的毛彬清毛遂自薦,希望可以將奶奶的手藝繼承下來。“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很難有奶奶的這份功力。”毛彬清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是美術專業的畢業生,但跟隨奶奶學習的這幾個月時間,她也僅僅學到了皮毛,還是沒有掌握到老人那份信手拈來的自然和樸實。她也會繼續努力,讓儀隴這片紅色熱土的剪紙藝術能夠後繼有人,一代一代傳下去。
(原載《南充晚報》2012年5月31日)
儀隴縣文星小學是儀隴縣的“剪紙基點校”,胡顯珍老人也成為了學生們學習剪紙的“活教材”,一有空閑時間,老人非常樂意走進校園和孩子們待在一起。
許棚告訴記者,儀隴有1500多年的建縣史,更有1500多年的燦爛文化史。早在晉唐時期,儀隴的剪紙就已蔚然成風。在南充市首屆旅遊博覽會上已故剪紙老藝人張素碧一把剪刀如行雲流水,引來觀者如潮。如今,如何讓民間老藝人的剪紙絕活不失傳,尋找到合適的衣缽傳人,也是他們考慮的重點。
令記者高興的是,胡顯珍的孫兒媳、在儀隴縣文星小學擔任美術老師的毛彬清毛遂自薦,希望可以將奶奶的手藝繼承下來。“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很難有奶奶的這份功力。”毛彬清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是美術專業的畢業生,但跟隨奶奶學習的這幾個月時間,她也僅僅學到了皮毛,還是沒有掌握到老人那份信手拈來的自然和樸實。她也會繼續努力,讓儀隴這片紅色熱土的剪紙藝術能夠後繼有人,一代一代傳下去。
(原載《南充晚報》2012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