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時,經全村人商議推薦,熊獻青師從本民族第十二代掌門人楊光富,學習曆史知識,以及民風民俗、祭祀等技藝。師父“人品為藝品,學藝先學做人,藝無止境,品德為師”的教誨,對他影響至深。

1986年師父去世後,熊獻青擔任仡佬族第十三代掌門人

這26年,熊獻青所看到的就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的時代已經遠去。仡佬族打開了門,和其他民族通婚,年輕人走出大山進了城。然而,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還有觀念。就像現在不少的仡佬族年輕人,穿著漢族的流行服裝,說著漢語,在外觀上已經和漢族人沒有多少差別。同時,來自世俗文化的衝擊也在改變他們的內心。也就是熊獻青所說的那樣,他們熱衷於“搞經濟”,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卻漠然置之。

這就像一把雙刃劍。融入時代的大潮,仡佬族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自身的差異和特點也在漸漸泯滅和消失。這就是熊獻青的憂思。於是,跟隨政府保護非遺的腳步,熊獻青出現在本土文化培訓班上,講述仡佬族曆史,演奏葫蘆笙。在來了解情況的專家學者麵前,介紹仡佬族遷徙史、民風民俗、傳說故事、音樂及樂器。在前來采訪的記者麵前,一再講述民族的曆史和憂思。在一台錄音機前,他錄下了“送年節”的唱詞。

“我們的服裝和舞蹈還可以流傳100年,但語言……”熊獻青欲言又止,隻是搖了搖頭。是的,語言已經岌岌可危。為此,他動員族人對子女實行雙語教育,對內說仡佬族語,對外說漢語,以防母語失傳。他還打算把年輕人組織起來,在假期學習仡佬族語。

最近,他做了一件事——口述本族的曆史,請人記載,並刻在石碑上。如今,這碑就立在他們每年舉行“送年節”的神樹旁。他還在準備一個詳細的曆史資料,想發給族人們。“不能忘了我們是從哪裏來的,不能忘了我們是誰。”

因為年事漸高,目前,熊獻青收了兩個徒弟——楊澤青和李光友,但徒弟經常出外打工,尚未學成。老人擅長的葫蘆笙也無人學習。

下午5點過,小院裏已是暮色四合,一場雨不期而至。

在記者的請求下,熊獻青吹起了葫蘆笙。隻是,本該歡快的“接親調”,被暮雨染上了憂傷。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7月17日)

18歲時,經全村人商議推薦,熊獻青師從本民族第十二代掌門人楊光富,學習曆史知識,以及民風民俗、祭祀等技藝。師父“人品為藝品,學藝先學做人,藝無止境,品德為師”的教誨,對他影響至深。

1986年師父去世後,熊獻青擔任仡佬族第十三代掌門人

這26年,熊獻青所看到的就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的時代已經遠去。仡佬族打開了門,和其他民族通婚,年輕人走出大山進了城。然而,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還有觀念。就像現在不少的仡佬族年輕人,穿著漢族的流行服裝,說著漢語,在外觀上已經和漢族人沒有多少差別。同時,來自世俗文化的衝擊也在改變他們的內心。也就是熊獻青所說的那樣,他們熱衷於“搞經濟”,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卻漠然置之。

這就像一把雙刃劍。融入時代的大潮,仡佬族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自身的差異和特點也在漸漸泯滅和消失。這就是熊獻青的憂思。於是,跟隨政府保護非遺的腳步,熊獻青出現在本土文化培訓班上,講述仡佬族曆史,演奏葫蘆笙。在來了解情況的專家學者麵前,介紹仡佬族遷徙史、民風民俗、傳說故事、音樂及樂器。在前來采訪的記者麵前,一再講述民族的曆史和憂思。在一台錄音機前,他錄下了“送年節”的唱詞。

“我們的服裝和舞蹈還可以流傳100年,但語言……”熊獻青欲言又止,隻是搖了搖頭。是的,語言已經岌岌可危。為此,他動員族人對子女實行雙語教育,對內說仡佬族語,對外說漢語,以防母語失傳。他還打算把年輕人組織起來,在假期學習仡佬族語。

最近,他做了一件事——口述本族的曆史,請人記載,並刻在石碑上。如今,這碑就立在他們每年舉行“送年節”的神樹旁。他還在準備一個詳細的曆史資料,想發給族人們。“不能忘了我們是從哪裏來的,不能忘了我們是誰。”

因為年事漸高,目前,熊獻青收了兩個徒弟——楊澤青和李光友,但徒弟經常出外打工,尚未學成。老人擅長的葫蘆笙也無人學習。

下午5點過,小院裏已是暮色四合,一場雨不期而至。

在記者的請求下,熊獻青吹起了葫蘆笙。隻是,本該歡快的“接親調”,被暮雨染上了憂傷。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