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來說,吹奏蘆笙和跳鍋莊是生活中的必需。楊華高走進學校,在音樂課上講授苗族音樂和樂器知識,在體育課上教孩子們跳苗族傳統鍋莊。作為全鄉民族文化培訓班的輔導老師,他還舉辦過鍋莊舞、蘆笙製作及吹奏培訓班,不僅教會了無數年輕人吹笙和跳舞,更讓他們懂得熱愛自己的民族。同時,楊華高製作蘆笙送到新坪、漁門、國勝、共和等鄉鎮苗族聚居區,並為使用者校音、維修,也讓他為同胞們所稱道。
在宣傳苗族文化的過程中,楊華高自己也成為了一張鹽邊苗族的名片。他吹著蘆笙,走出紅寶森林,翻越大山,參加了無數次市裏和縣裏的活動。“慶祝鹽邊縣民改50周年文藝展演”“鹽邊縣民俗展演”“笮山鍋莊比賽”“索瑪花節表演”“市少數民族文藝彙演”,等等。在前來調研的文化工作者和客人麵前,他帶領徒弟身著苗族傳統服飾一展歌喉,苗族酒歌、苗族迎客歌、苗族山歌、苗族情歌,唱出了苗族人的熱情好客和別樣風情。
如此頻繁地亮相,是他努力展示苗族傳統民俗文化一個有效的方式。
一些民俗正在失傳
隻是,風生水起的苗族文化宣傳和推廣中,楊華高也有擔憂。在苗族日漸漢化的過程中,一些民俗正在失傳。“比如說織布,現在沒人做了,隻有幾個老人還會。我們其他的一些民俗,也麵臨這樣的前景。”楊華高說,現在不少苗族年輕人參加婚喪活動,就顧著打牌、鬥地主,對民俗傳統儀式根本不看不學。“政府在非遺保護方麵給予了不少支持,但我們應該想想自己能做什麼,來保護民族文化的根。”作為苗族繃鼓儀式代表性傳承人,楊華高還有一個心願,把苗族音樂、舞蹈、服飾等元素融入繃鼓活動中,把它辦成紅寶鄉旅遊開發的民俗表演項目。
目前,楊華高的3個傳人是自己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女婿。口傳心授之外,他要求女兒用文字(漢語)記錄下來。他還有一個想法,買一台攝像機,把各個民俗的完整儀式拍攝下來。那樣,就有更多的人看到。那樣,更多的人會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家鄉。或許,年輕人最終會懂得,要發展,要走向未來,必須把根留住。
“隻要我們這個民族還在,這些就要一輩一輩傳下去。”楊華高的目光有一種堅定,讓我願意相信他,就如相信他背後沉默的大山。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7月26日)
對於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來說,吹奏蘆笙和跳鍋莊是生活中的必需。楊華高走進學校,在音樂課上講授苗族音樂和樂器知識,在體育課上教孩子們跳苗族傳統鍋莊。作為全鄉民族文化培訓班的輔導老師,他還舉辦過鍋莊舞、蘆笙製作及吹奏培訓班,不僅教會了無數年輕人吹笙和跳舞,更讓他們懂得熱愛自己的民族。同時,楊華高製作蘆笙送到新坪、漁門、國勝、共和等鄉鎮苗族聚居區,並為使用者校音、維修,也讓他為同胞們所稱道。
在宣傳苗族文化的過程中,楊華高自己也成為了一張鹽邊苗族的名片。他吹著蘆笙,走出紅寶森林,翻越大山,參加了無數次市裏和縣裏的活動。“慶祝鹽邊縣民改50周年文藝展演”“鹽邊縣民俗展演”“笮山鍋莊比賽”“索瑪花節表演”“市少數民族文藝彙演”,等等。在前來調研的文化工作者和客人麵前,他帶領徒弟身著苗族傳統服飾一展歌喉,苗族酒歌、苗族迎客歌、苗族山歌、苗族情歌,唱出了苗族人的熱情好客和別樣風情。
如此頻繁地亮相,是他努力展示苗族傳統民俗文化一個有效的方式。
一些民俗正在失傳
隻是,風生水起的苗族文化宣傳和推廣中,楊華高也有擔憂。在苗族日漸漢化的過程中,一些民俗正在失傳。“比如說織布,現在沒人做了,隻有幾個老人還會。我們其他的一些民俗,也麵臨這樣的前景。”楊華高說,現在不少苗族年輕人參加婚喪活動,就顧著打牌、鬥地主,對民俗傳統儀式根本不看不學。“政府在非遺保護方麵給予了不少支持,但我們應該想想自己能做什麼,來保護民族文化的根。”作為苗族繃鼓儀式代表性傳承人,楊華高還有一個心願,把苗族音樂、舞蹈、服飾等元素融入繃鼓活動中,把它辦成紅寶鄉旅遊開發的民俗表演項目。
目前,楊華高的3個傳人是自己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女婿。口傳心授之外,他要求女兒用文字(漢語)記錄下來。他還有一個想法,買一台攝像機,把各個民俗的完整儀式拍攝下來。那樣,就有更多的人看到。那樣,更多的人會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家鄉。或許,年輕人最終會懂得,要發展,要走向未來,必須把根留住。
“隻要我們這個民族還在,這些就要一輩一輩傳下去。”楊華高的目光有一種堅定,讓我願意相信他,就如相信他背後沉默的大山。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