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誰為我唱“鬥釜歌”(1 / 1)

平時,馬孝強、侯興友是地道的農民,一旦有人去世,他們就會被請去為逝者吟唱“鬥釜歌”。

因此,采訪中無法聽到“鬥釜歌”,隻能從講述者的口中,依稀感觸。

歌聲隨風而逝

午餐,是在一家當地頗有特色的農家小院吃的,幾名男男女女歡快地忙碌著,將一盤盤精心準備的菜肴擺上桌。席間,記者拉住一位俊俏女娃的手,小聲問她,想不想學“鬥釜歌”,她睜大眼睛,堅定地搖搖頭。再問幾位年輕的後生,他們也笑著拒絕。其中一位英俊的後生,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自豪地說,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家鄉,到外麵去唱出精彩的生活。一旁,幾個年輕人眉飛色舞地附和說,最好是參加選秀,或者唱到星光大道去。

聽到這些,馬孝強的眼中流露出複雜的神情。他告訴記者,在苗鄉,許多人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歌唱得很好。他父親曾經希望年輕人能回到家鄉,將隱藏於深山中的“鬥釜歌”一代代傳承下去。“社會發展是好事,但祖宗留下的東西也不能丟。這是我們的根。”一旁的侯興友握住馬孝強的手,語氣堅定地說。他們的眼神有種默契。

“盡管很艱難,但‘鬥釜歌’還是傳承下來了,說明我們認識到位了。但現在我們麵對的是,‘鬥釜歌’將來的傳承。”馬孝強說出了心中的擔憂。

其實,無論能否成功申報省級“非遺”, “鬥釜歌”的傳承——這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都擺在眼前。伴隨著當地人的職業、身份和觀念的轉變,年長者與年輕人不同觀念的衝撞,“鬥釜歌”的傳承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正視。

紅寶苗鄉,細雨如絲,風景如畫。側耳傾聽,綠色掩映的山中,恍若有歌聲飄蕩。突然想起馬孝強和侯興友說的話: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假如有一天,我們去世了,誰來為我們唱“鬥釜歌”?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8月14日)

平時,馬孝強、侯興友是地道的農民,一旦有人去世,他們就會被請去為逝者吟唱“鬥釜歌”。

因此,采訪中無法聽到“鬥釜歌”,隻能從講述者的口中,依稀感觸。

歌聲隨風而逝

午餐,是在一家當地頗有特色的農家小院吃的,幾名男男女女歡快地忙碌著,將一盤盤精心準備的菜肴擺上桌。席間,記者拉住一位俊俏女娃的手,小聲問她,想不想學“鬥釜歌”,她睜大眼睛,堅定地搖搖頭。再問幾位年輕的後生,他們也笑著拒絕。其中一位英俊的後生,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自豪地說,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家鄉,到外麵去唱出精彩的生活。一旁,幾個年輕人眉飛色舞地附和說,最好是參加選秀,或者唱到星光大道去。

聽到這些,馬孝強的眼中流露出複雜的神情。他告訴記者,在苗鄉,許多人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歌唱得很好。他父親曾經希望年輕人能回到家鄉,將隱藏於深山中的“鬥釜歌”一代代傳承下去。“社會發展是好事,但祖宗留下的東西也不能丟。這是我們的根。”一旁的侯興友握住馬孝強的手,語氣堅定地說。他們的眼神有種默契。

“盡管很艱難,但‘鬥釜歌’還是傳承下來了,說明我們認識到位了。但現在我們麵對的是,‘鬥釜歌’將來的傳承。”馬孝強說出了心中的擔憂。

其實,無論能否成功申報省級“非遺”, “鬥釜歌”的傳承——這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都擺在眼前。伴隨著當地人的職業、身份和觀念的轉變,年長者與年輕人不同觀念的衝撞,“鬥釜歌”的傳承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正視。

紅寶苗鄉,細雨如絲,風景如畫。側耳傾聽,綠色掩映的山中,恍若有歌聲飄蕩。突然想起馬孝強和侯興友說的話: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假如有一天,我們去世了,誰來為我們唱“鬥釜歌”?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