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是民族魂

在記者的請求下,賀草長和幾名姑娘、小夥子來到一株高大的核桃樹下跳起了“斑鳩吃水”。他們手牽手,步調時快時慢,用腳踏、搓、跺、抬、跳等,小夥子跳得粗獷奔放,姑娘們跳得歡快活潑。在他們中間,賀草長全身心舞蹈著,將古老舞蹈的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位傈僳族老人告訴記者,賀草長的父親賀宗才擅吹葫蘆笙,常為族人領舞,因此,他自幼便喜歡跳舞,“葫蘆笙一響,腳板就發癢”的賀草長跟著父親在傈鄉到處串場子跳舞,很快練就了一身好“舞藝”。到十七八歲時,每當他上場跳“斑鳩吃水”等舞蹈時,其舞姿總是引來同齡小夥豔羨的目光和姑娘們的竊竊私語。

“相傳傈僳族有72調葫蘆笙,一種曲子與一種舞蹈相對應,‘斑鳩吃水’是其中最歡快、最具特色的一種,但現在大家還會吹、會跳的隻有30多種了,其餘的都已失傳。”賀草長告訴記者,新山傈僳族人吹奏的葫蘆笙是由五支笙管組成的“五管笙”,曲調都是口口相傳的。學幾曲並不難,要學幾十曲就不容易了。所以,盡管多數成年傈僳族男子都會吹奏葫蘆笙,但吹得好、會吹30種以上曲調的已沒有幾人了。舞蹈方麵,很多舞步也隨著葫蘆笙調的失傳而遺失了。

50多歲的李金祿回憶說,在他小時候,不管是族人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組織跳舞都是一呼百應,娃娃們也是從小就學跳舞、吹葫蘆笙。“但現在的小孩子、年輕人受外界影響,學習葫蘆笙調、斑鳩吃水等樂舞的興趣和愛好明顯弱於流行樂曲,傳統樂曲、舞蹈正在加速消失。”還有一個問題,過去舞蹈中有很多費力費心的舞步能表現出傈僳族人與自然、與命運抗爭的特性,但受現代舞的影響,原汁原味、古樸凝重的地方特色正在消失,這也讓熱愛本民族傳統歌舞的賀草長等人頗感擔憂。

不過,讓他們高興的是,舞蹈“斑鳩吃水”被列入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讓族人們自豪感倍增,開始重新審視傳統舞蹈的價值。鄉政府組織的傈僳族舞蹈隊吸引了20多個年輕人參加,幾名年輕人已拜賀樹才、李金良等老人學習製作、演奏葫蘆笙;學校經過整理編排,已在學生娃中間推廣傈僳族舞蹈課間韻律操,以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隻要我們不放棄,傳統文化是不會消失的。”賀草長樂觀地說。

采訪結束了,在盤旋下山的途中,記者的腦海中不時閃過傈僳小夥奔放的舞步、姑娘燦爛的笑容以及賀草長的樂觀豁達。是的,隻要堅守,傳統文化是不會消失的。

(原載《攀枝花晚報》2012年8月21日)

舞是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