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呀——耶——媽——呀……”第一聲就不凡,婉轉,長綿,像空穀的鳥悲號,深林杜鵑血啼,“你怎麼就走了呀!你這一去啥,就是黃泉路了呀,媽——呀。你把我們從一尺五寸長帶起,好艱難好辛苦呀。剛到成都那年吃不起飯,你在外麵刨了幾斤胡豆來救我們幾姊妹的命,拿給老頭子偷來吃了,你好氣呀——媽——呀。老二給你扯的陰丹布你舍不得穿,放起黴黴了,你是咋個想的嘛。我們怎麼對得起你呀——媽——呀。黃泉路遠,你要慢慢走呀。進了閻王殿,頭殿就是楚江王,打過招呼就見無常。龜兒子些喜歡你,我們舍不得你呀——媽——呀。你要好好走呀……”
哭喪過程中,羅大媽自始至終用一塊方巾捂住眼瞼,雖然並沒有見她掉下一滴眼淚,但她哭得的確十分傷心,矮小的身軀隨著哭腔極富韻律地仰俯著,將人世的悲傷表達得淋漓盡致。站立在旁的死者家屬雖然沒有號啕大哭,此時卻已是淚雨傾盆了。
我小時看到這樣的情景感到很奇怪,為何自家屋裏的親人去世了,要找一個陌生的外人來幫忙哭泣呢?多年後我才知道這種挽歌入禮習俗是從漢晉時代就開始興起的,是喪葬禮儀、喪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滿悲傷情感和韻味的哭喪小調,既傳遞了孝悌、哀傷的情感,也渲染和烘托了喪事厚重悲傷的氛圍。但並不是所有的逝者家屬都會哭,更難做到又哭又唱,於是便想到請人代哭這一招,便有了近似於專業戶的哭喪婦這一行當。
飯館茶鋪燒臘攤
上世紀50年代初,在寬巷子東頭與長順上街相接的地方,有兩家小飯館和一個叫寬泉的茶鋪。其中一家飯館是姓楊的老兩口開的,他們在街角一棵大槐樹下撐起一把大洋油布傘,置一高高的長木桌,上麵有七八個小木盆分別盛著幾樣炒菜,顧客點什麼菜,楊大媽就迅速地用勺子分在碟子裏。楊大爺則負責打飯,一個大木甑子冒著熱氣,旁邊一個清水碗裏放一木勺,根據顧客需要量,楊大爺總是先舀一勺在飯碗裏攤平,然後用另一小碗盛滿後扣在先前的飯碗裏,形成很好看的圓弧狀,俗稱冒窩頭。扣一碗,一碗半,或扣兩碗,隨客自報。來這裏的食客基本上是拉板車或人力車的腳力,附近菜市場上的小攤販和部分過路客。少數顧客能有座位坐著吃,多數是蹲在地下或端在手上站著吃,吃完一邊抹嘴一邊將飯錢交給楊大媽。也有熟客每次來吃了就走,十天半月後才累計付賬的。
楊大媽飯館有點像現在的快餐店,而另一家則是個像模像樣的飯館。雖然隻有三張破舊的小方桌,但坐凳是配齊了的。炒菜的灶台臨街而立,燒著鋼炭,火苗躥得老高。炒菜師傅用一張濕毛巾——雅號叫幫手——緊緊握住燒得發紅的小鐵耳鍋,手腕不停地翻轉著,讓鐵鍋裏的菜和著滾燙的油,打著跟鬥,發出滿意的吱吱吱的歡叫。跑堂的夥計靈性地招呼著顧客,高聲地複誦著顧客點的菜名:三號兩位回鍋肉一份涼拌三絲小碟雪豆肘子中碗八兩白幹再添一燒肥腸!聲音洪亮清晰,像在唱歌。
“媽——呀——耶——媽——呀……”第一聲就不凡,婉轉,長綿,像空穀的鳥悲號,深林杜鵑血啼,“你怎麼就走了呀!你這一去啥,就是黃泉路了呀,媽——呀。你把我們從一尺五寸長帶起,好艱難好辛苦呀。剛到成都那年吃不起飯,你在外麵刨了幾斤胡豆來救我們幾姊妹的命,拿給老頭子偷來吃了,你好氣呀——媽——呀。老二給你扯的陰丹布你舍不得穿,放起黴黴了,你是咋個想的嘛。我們怎麼對得起你呀——媽——呀。黃泉路遠,你要慢慢走呀。進了閻王殿,頭殿就是楚江王,打過招呼就見無常。龜兒子些喜歡你,我們舍不得你呀——媽——呀。你要好好走呀……”
哭喪過程中,羅大媽自始至終用一塊方巾捂住眼瞼,雖然並沒有見她掉下一滴眼淚,但她哭得的確十分傷心,矮小的身軀隨著哭腔極富韻律地仰俯著,將人世的悲傷表達得淋漓盡致。站立在旁的死者家屬雖然沒有號啕大哭,此時卻已是淚雨傾盆了。
我小時看到這樣的情景感到很奇怪,為何自家屋裏的親人去世了,要找一個陌生的外人來幫忙哭泣呢?多年後我才知道這種挽歌入禮習俗是從漢晉時代就開始興起的,是喪葬禮儀、喪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滿悲傷情感和韻味的哭喪小調,既傳遞了孝悌、哀傷的情感,也渲染和烘托了喪事厚重悲傷的氛圍。但並不是所有的逝者家屬都會哭,更難做到又哭又唱,於是便想到請人代哭這一招,便有了近似於專業戶的哭喪婦這一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