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承兩不誤
從成都蜀繡廠一名普通的工人到廠長,再到蜀繡研究所所長,現在郝淑萍又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一路走來,她創新不斷。“蜀繡最經典的就是芙蓉鯉魚、荷花鯉魚等花鳥蟲魚的作品,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題材就得多元化。”因此,除了《紅樓群芳圖》、《夜宴圖》等古代名畫的繡製,她還把徐悲鴻的《駿馬圖》、張大千的《水墨荷花》等大師作品搬上繡麵。同時大膽承接人物照片、實景山水的繡製,大大擴展了蜀繡的市場。1984年,郝淑萍和彭永興等大師共同創作的特大《芙蓉鯉魚》繡屏,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這幾年,她已有十餘幅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等收藏。《紅樓群芳圖》更是在今年以100萬元出售。
“我現在就想有更多的人來把蜀繡這行傳承下去。”早在30多年前,郝淑萍就開始帶學生,“現在有38個學生跟著我學,90後的就有18個。”郝淑萍把她的一身技藝傾囊相授,雙麵異色繡等高難技法,也毫無保留傳給學生。如今,她的工作室已經培養出3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已經67歲的郝淑萍,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衝動。“趁我還繡得動,我想把《紅樓夢》全本繡出來,用蜀繡最獨特的針法,繡出一幅傳世之作,這輩子就滿足了。”
鄧都 唐卡大師的博物館夢
直到9月7日,鄧都才知道自己這次參展的作品名稱,“手上事情太多,腦殼都忙昏了。”但是,在展廳看到參展的一套《蓮花生》和《曼哈嘎拉》時,他也忍不住駐足觀賞,然後讚道,“我的助理相當了解我,挑的都是我很滿意的作品。”鄧都正在忙一件大事:“我在海螺溝建了一個中國唐卡繪畫博物館,前幾天終於爭取到銀行的貸款,看來年底前就能完工,春節前可以開放。”
行走藏區學師老藝人
鄧都出生在甘孜縣“神奇畫師”家族(元代唯一受過這一封號的藏族家族), 6歲起,他開始學習藏族傳統文化教育和家傳的繪畫技藝培訓,後來還拜多位大師係統學習過藏族工藝學。為了把唐卡發揚光大,上世紀90年代,鄧都辭了職。
有意思的是,鄧都並沒有立刻投入唐卡的事業中,反而到成都做起服裝生意,“為以後做的事情積累點本錢。”他膽子大,眼光準,“我是成都最早一批引進韓國服裝品牌的。”後來他又搞了貿易和礦產。腰包鼓了,這才開始踏上追夢之旅。
鄧都的想法深謀遠慮,“我想搞唐卡這一行,但是懂的東西少。當時能做這種很精致的唐卡畫布的老藝人差不多都八九十歲了,技藝眼看就要失傳,我得從他們那裏把本事學過來。”那幾年,他幾乎走遍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藏區,“慢慢收集配方,再慢慢實踐。”
創新傳承兩不誤
從成都蜀繡廠一名普通的工人到廠長,再到蜀繡研究所所長,現在郝淑萍又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一路走來,她創新不斷。“蜀繡最經典的就是芙蓉鯉魚、荷花鯉魚等花鳥蟲魚的作品,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題材就得多元化。”因此,除了《紅樓群芳圖》、《夜宴圖》等古代名畫的繡製,她還把徐悲鴻的《駿馬圖》、張大千的《水墨荷花》等大師作品搬上繡麵。同時大膽承接人物照片、實景山水的繡製,大大擴展了蜀繡的市場。1984年,郝淑萍和彭永興等大師共同創作的特大《芙蓉鯉魚》繡屏,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這幾年,她已有十餘幅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等收藏。《紅樓群芳圖》更是在今年以100萬元出售。
“我現在就想有更多的人來把蜀繡這行傳承下去。”早在30多年前,郝淑萍就開始帶學生,“現在有38個學生跟著我學,90後的就有18個。”郝淑萍把她的一身技藝傾囊相授,雙麵異色繡等高難技法,也毫無保留傳給學生。如今,她的工作室已經培養出3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已經67歲的郝淑萍,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衝動。“趁我還繡得動,我想把《紅樓夢》全本繡出來,用蜀繡最獨特的針法,繡出一幅傳世之作,這輩子就滿足了。”
鄧都 唐卡大師的博物館夢
直到9月7日,鄧都才知道自己這次參展的作品名稱,“手上事情太多,腦殼都忙昏了。”但是,在展廳看到參展的一套《蓮花生》和《曼哈嘎拉》時,他也忍不住駐足觀賞,然後讚道,“我的助理相當了解我,挑的都是我很滿意的作品。”鄧都正在忙一件大事:“我在海螺溝建了一個中國唐卡繪畫博物館,前幾天終於爭取到銀行的貸款,看來年底前就能完工,春節前可以開放。”